有鳞目
广西林蛇

广西林蛇Boiga guangxiensis,大型林栖后沟牙类毒蛇。头大,与颈区别明显,眼大,瞳孔直立椭圆形;躯干较长而侧扁,尾细长,适于缠绕。头背浅黑色,上唇黄白色;背面橄榄色,具黑色波浪状黑纹。头部浅色而带灰黑,上唇黄白色;头腹灰白色。背面橄榄色,后端略带暗灰色,具黑色波纹、宽2~2.5枚鳞的横纹,在体前部尤为明显且横纹间散以朱红色小点;腹面灰白色。

参考自赵尔宓《中国蛇类》


了解更多>>
山烙铁头

山烙铁头Ovophis monticola, 头较短而宽,略呈三角形,吻棱不显,蛇体较粗壮,尾短。最大全长雄性(445+98)mm,雌性(620+110)mm。背面棕褐色,正背面有两行略成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较大斑块,彼此交错排列,有的地方左右或前后相连;两侧各有两行稍小的深棕色或黑褐色斑块,外侧者较显著,内侧者有时分散为较小的不规则的斑点。腹面带白色,散有棕褐色细点,在每一腹鳞上往往集结成若干粗大斑块,各腹鳞的这类斑块前后交织成网纹。头背及头侧黑褐色,但上唇缘、吻端、吻棱经眼上方向后达颌角为浅褐色;头腹浅褐色,散有不等的深棕色细点。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颈槽蛇

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全长雄性(n=47) 462-737(平均617.7) mm,雌性(n=12) 372-782(平均609.4) mm,头背橄榄绿,上唇鳞色略浅,部分鳞缘黑色;头腹面灰褐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杂以绛红及黑斑,鳞间皮肤白色;腹面砖灰色,密缀绛红,后半尤甚。颊鳞1;眶前鳞1,少数为2;眶后鳞3,少数为2;颞鳞1+1或1+2;上唇鳞6, 2-2-2式,第五枚最长,亦有个别为5或4,仅第三枚入眶者;下唇鳞8 (53.4%)或7(39.5%),很少为6(6.2%),前4(个别为3或5)枚切前颔片。背鳞通身15行,除两侧最外1(很少为2)行平滑外,余均具棱。腹鳞雄性((n=54) 155-169枚,平均161.4枚,雌性(n=12) 156-167枚,平均161.3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n=48) 50-60,平均56对;雌性(n=11)43-60,平均55对。


了解更多>>
草绿龙蜥

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曾用名草绿攀蜥,生活时,全身为草绿黄绿色或绿褐色,头背有不规则的深色横纹,躯干部两侧各有 一条镶黑边的鲜黄色宽纵纹,雌蜥纵纹较细窄,背正脊有5至7条浅色窄横纹分隔成不甚规则的深色横斑,尾部有15-20条浅色窄横纹。雄蜥头腹面褐色,喉囊绿色,雌蜥头腹面白色有深色纵纹或网纹。躯干腹面黄白色至黄褐色;四肢背面被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头较窄长,头长为头宽的一倍半左右,吻宽而低,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形成明显的 棱;鼻孔位于卵圆形鼻鳞上;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两枚小鳞,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间相隔 一或二枚小鳞;头背鳞片大小不等,均具棱;吻背面正中有四枚扩大的圆锥形鳞片组成的棱脊,其后有两列不规则的大鳞向后延伸几达眼后角,二者间相隔四或五枚鳞片。鼓膜不显。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巴塘龙蜥

巴塘龙蜥Diploderma batangense,曾用名巴塘攀蜥,雄性 (N =3)全长 (57 ~ 73 +112 ~ 131)mm , 雌性 (N =3)全长 (63 ~ 72 +108 ~ 130)mm 。头背面雄性棕褐色, 上有黑褐色的横纹及斑纹 ;雌性棕褐色, 上有 4 条黑褐色横纹。眼周有黑褐色辐射纹 8 条, 4 条在眼上方宽短 , 3 条在眼下方细长, 伸达下唇缘 , 眼后下角 1 条最宽长 , 斜达口角;上唇污黄色;下唇米黄色;雌/雄头腹面均为米黄色 , 上有蓝绿色的喉囊 , 雌性杂以灰褐色的纵纹 。雄性正背黑褐色上稀疏的黄色横行点斑, 背侧有一条黄色宽纵纹 ;纵纹两外侧为黑褐色 , 上有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 ;雌性正背棕褐色 , 肩与胯间有 6 ~ 7 个不规则黑褐色斑块 ;背侧有 1 条暗棕黄色的波状纵纹;纵纹两外侧为黑褐色, 上有大小不一的灰黄色斑点 。雌 、 雄躯干腹面为污黄色 ;四肢与指 、 趾背面棕褐色 , 上有黑褐色的横纹;尾背均为棕褐色与灰褐色相间的横纹 , 尾尖全为棕褐色。

参考资料:巫嘉伟,高正发,秦爱民.巴塘攀蜥的再描述[J].四川动物,2005(03):344-345+441.

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丽棘蜥

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体粗壮,头体长小于尾长,29♂♂ 头体长平均75.90mm , 29♀♀平均80.63mm,背腹略扁平,吻钝圆,头长大于头宽,头顶前部较平;头背部鳞片大小几乎一致,仅中央有数枚略大的鳞片。眼大,两眼间的头顶部略有凹陷,吻长大于眼径,吻棱显著。眼后棘1枚,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鼻孔位于吻棱下方,略近吻端,眼径与眼耳间距相等。鼓膜裸露,其上方有一发达的棘,其下方有一小棘。吻鳞宽为高的两倍,头后两侧各有一枚显著的枕棘,上唇鳞8-12枚,下唇鳞9-12枚;颏鳞三角形,由颏鳞至口角有2-3行棱鳞与下唇鳞平行排列。颈鬣5-9枚,形侧扁窄长,背鬣较颈鬣低矮,呈锯齿状,两者不连续;背鬣自前至后逐渐变小,延伸至尾基背面即不显。体鳞大小不一,呈不规则覆瓦状排列,间杂有大棱鳞,大鳞后端起强棱,棱尖斜向后上方,肩褶发达;腹鳞比背鳞大,并明显起棱。尾细长而侧扁,约为头体长的1.5倍。29♂♂尾长平均132.66mm, 29♀♀ 尾长平均123.6mm,基部膨大,雄性尾基腹面突起。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多线南蜥

多线南蜥Mabuya multifasciata,生活时,头背鳞片常有显著黑斑,体、尾四肢背面橄榄色或棕色,颜色一致或每个鳞两侧有黑色斑点,有的黑色斑点缀连成行;体侧色深,有的鳞片上有带黑边的浅色小斑点,体两侧各有一条浅灰色窄纵纹,从前额鳞起、经眼上缘至体侧达尾部,此纵纹跨两个鳞行交接处,各占半个鳞宽。腹面白色,咽喉部橘黄色。雄性生殖季节时,体侧为土红色或橘黄色,胁后部较明显。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蛇体较长;尾较长而末端较细,有缠绕性。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中心色略浅,这些斑点在有的地方前后连续,形成波状脊纹。体侧尚各有一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由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头背棕褐,有一略呈“∧”形的暗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线纹,唇缘色稍浅;头腹浅褐色,有的散以深综色细点。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