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展示 Image
「拾图」• 27期 蛇类
2018年04月13日

「十图精选┃与自然更近一点

   

我国已知蛇类有200多种,其中毒蛇有50多种。一般认为蛇类是白垩纪早期某类蜥蜴由于长期适应穴居生活、身体变细长、四肢退化消失而形成,可以说是高度特化的蜥蜴类 , 也是爬行动物中最后进化形成的一支。蛇亚目3600多种,蜥蜴亚目6200多种,同属爬行纲有鳞目 , 是现生爬行动物最繁盛的两支后裔。谈起蛇,有人怕,有人爱。

   

1.黑线乌梢蛇

Ptays nigromarginata

云南保山 | 董磊

黑线乌梢蛇,中国特有种,是一种很美丽的游蛇 , 体形修长,通身绿色或者黄绿色 , 体后半及尾背有4条黑色纵纹。喜栖树上。树栖蛇种一般身体细长,尾细长适于缠绕 , 视力发达。

   

2.王锦蛇

Elaphe carinata

陕西汉中 | 刘思阳

王锦蛇得名于头部"王"字斑纹,由于其硕大的体型和食蛇的习性,占据着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食物链的顶层。它同时也是中国少数不多的几种分布延伸到青藏高原边缘高海拔地区的锦蛇属成员。小时候,每次看到蛇吐信子,就会赶紧捂起头发,传说它会数头发,如果被数出头发数量,晚上就会被找(王锦蛇内心戏:小伙纸,你头发有多少,让我数数呗,咱们晚上见)。

   

3.孟加拉眼镜蛇

Naja kaouthia

云南德宏 | 王剀

孟加拉眼镜蛇有剧毒,受惊时常将体前半身竖起,颈部平扁扩大做攻击状。

    

4.大眼斜鳞蛇

Pseudoxenodon macrops

西藏墨脱 | 王聿凡

大眼斜鳞蛇是一种无毒蛇类,受到惊扰或被激怒时,颈部会膨扁,模仿眼镜蛇的形态,来恐吓对手保护自己。

   

5.虎斑颈槽蛇

Rhabdophis tigrinus

陕西汉中 | 刘思阳

虎斑颈槽蛇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身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颜色整体看起来和虎斑有些相似。修长的身形使得虎斑颈槽蛇成为一位优秀的游泳选手,身躯左右摆动即可快速行进。

    

6.白链蛇

Lycodon septentrionalis

云南腾冲 | 王剀

白链蛇,中国特有种,一种无毒蛇。而与白链蛇相似的银环蛇却是一种剧毒蛇。

   

7.察隅烙铁头蛇

Ovophis zayuensis

西藏墨脱县 | 王聿凡

察隅烙铁头蛇,中国特有种,最初于1979年由江耀明订名发表为山烙铁头蛇察隅亚种。赵尔宓通过深入研究后,于1995年将其上升为独立种,即察隅烙铁头蛇。蛇头部呈三角形,这是有毒蛇类一个显著的标志。

     

8.高原蝮

Gloydius strauchii

四川九寨沟 | 王进

高原蝮是澜沧江上游高原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种毒蛇,也是横断山区的特有种。为了适应严酷的高原环境,高原蝮体型相比内陆近缘物种要小,食性也相对特殊,主要以攀蜥及小型昆虫为食。

    

9.黑带腹链蛇

Amphiesma bitaeniatum

云南盈江 | 王剀

黑带腹链蛇,游蛇科腹链蛇属,背面橄榄棕色,两侧自颈至尾末各有一条黄色纵纹,纵纹宽占2个鳞。

  

10.黑眉曙蛇(黑眉锦蛇)

Orthriophis taeniura

陕西汉中 | 刘思阳

黑眉曙蛇是一种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大型无毒蛇,为中国特有种。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眼后有明显的黑纹。

  

关于蛇类

  • 蛇类在地史上出现的时候,新兴的哺乳动物早已演化出来。后者具有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最完善的有机结构和功能 , 蛇类远远不是它的竞争对手。但蛇类在新生代与哺乳动物剧烈的竞争中可以生存下来,得益于蛇类身体细长 , 可以在极隐蔽的环境中生活 ; 新陈代谢缓慢,进食一次可以耐饿很久 ; 一部分蛇类形成毒器,成为自卫能力较强的脊椎动物。因此,蛇类在许多环境里得到了很好的繁衍 。


  • 什么是毒蛇?毒蛇是指蛇类中具有毒牙和毒腺的那些种类。当它们发生咬人时,毒腺分泌的毒液经排毒导管流出来,沿着毒牙上的沟或管注入伤口内,能引起中毒症状。


  • 什么是无毒蛇?无毒蛇没有毒牙和毒腺。虽然有些无毒蛇有毒腺或唾腺分泌物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毒性,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注毒工具(毒牙),所以很少造成人体中毒。


  • 即使被毒蛇咬伤,也不一定发生中毒现象。因为毒蛇咬人时并不一定排出毒液;或者,毒蛇在咬人之前,由于吞吃食物,已将毒液排出许多,还没有来得及恢复。但请注意一旦被蛇咬请及时拍下蛇的照片,以便识别,注射相应血清。


  • 毒蛇虽凶猛,但一般并不主动攻击咬人,只在它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才发生咬人。咬人动作多发生于人不小心,误触踩毒蛇或逼近毒蛇时,毒蛇出于自卫而发生咬人。大多数毒蛇当人走近时,并不像无毒蛇那样迅速逃遁,而是将身体蟠成一团,头颈弯曲于中央,蛇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呈警戒状态。


  • 在有毒蛇危害的地区工作时,注意防护手、脚及头部等身体裸露部位和留心周围有无毒蛇,进入密丛时进行“打草惊蛇”,基本上可以避免咬伤。每天的早晚时间,一年中的七、八、九三个月,蛇类活动较为频繁,蛇伤在此期间发生较多。


  • 蛇类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有关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蛇类以啮齿动物、蛞蝓 [kuò yú]、蝗虫等为食,有效地控制着鼠害、虫害的发展;部分蛇类虽然以有益动物 ( 如蛙 )为食物,但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已形成动态平衡关系,不致产生严重危害。蛇类应该受到保护。



参考资料:

我国的蛇类,赵尔宓。

我国的毒蛇,赵尔宓。

广东省蛇类新纪录——黑带腹链蛇,龚世平、何冰、杨昌腾等。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