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景观与生物多样性
乌华游蛇

乌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体形中等的水栖无毒蛇,躯体尾部暗橄榄绿,体侧橘红,有明显的黑褐环纹,通身有28~40+10~20个,背面由于基本色调较深,环纹模糊不清,体侧清晰可数,一般均呈“Y”形;腹面灰白色,有体侧的黑褐环纹延伸到腹中线交错排列。随年龄增长,体侧橘红色渐不鲜明,黑褐环纹亦渐模糊,腹面环纹几不显。年长个体背面和体侧瓦灰色,腹面白色,环纹全不显。尾下鳞边缘色黑,构成尾腹面双行网格及左右尾下鳞沟交错而成的中央黑色折线纹。头背橄榄灰色,上唇鳞色稍浅淡,鳞沟色较深;头腹面灰白色。

参考自赵尔宓《中国蛇类》


了解更多>>
丽棘蜥

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体粗壮,头体长小于尾长,29♂♂ 头体长平均75.90mm , 29♀♀平均80.63mm,背腹略扁平,吻钝圆,头长大于头宽,头顶前部较平;头背部鳞片大小几乎一致,仅中央有数枚略大的鳞片。眼大,两眼间的头顶部略有凹陷,吻长大于眼径,吻棱显著。眼后棘1枚,长度约为眼径的一半。鼻孔位于吻棱下方,略近吻端,眼径与眼耳间距相等。鼓膜裸露,其上方有一发达的棘,其下方有一小棘。吻鳞宽为高的两倍,头后两侧各有一枚显著的枕棘,上唇鳞8-12枚,下唇鳞9-12枚;颏鳞三角形,由颏鳞至口角有2-3行棱鳞与下唇鳞平行排列。颈鬣5-9枚,形侧扁窄长,背鬣较颈鬣低矮,呈锯齿状,两者不连续;背鬣自前至后逐渐变小,延伸至尾基背面即不显。体鳞大小不一,呈不规则覆瓦状排列,间杂有大棱鳞,大鳞后端起强棱,棱尖斜向后上方,肩褶发达;腹鳞比背鳞大,并明显起棱。尾细长而侧扁,约为头体长的1.5倍。29♂♂尾长平均132.66mm, 29♀♀ 尾长平均123.6mm,基部膨大,雄性尾基腹面突起。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头较窄长,三角形,吻棱明显;蛇体较长;尾较长而末端较细,有缠绕性。最大全长雄性(906+218)mm,雌性(998+282)mm。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中心色略浅,这些斑点在有的地方前后连续,形成波状脊纹。体侧尚各有一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由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头背棕褐,有一略呈“∧”形的暗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线纹,唇缘色稍浅;头腹浅褐色,有的散以深综色细点。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双全白环蛇

双全白环蛇Lycodon fasciatus,最大全长雄性(740+217) mm,雌性(480+122) mm。全身具有黑白相间的环节,有时背部白环节的中央具有棕色斑。黑节在体前约占6-7枚鳞片,在体后约5-6枚鳞片,白节在体前约占1枚鳞片,在体后约占1枚鳞片。黑节环绕周身,在躯干部有24-40节,在尾部有10-16节。头前部为淡黑色,头后部两边呈白色。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了解更多>>
黑眼睑纤树蛙

黑眼睑纤树蛙Gracixalus gracilipes,雄蛙体长20~24mm,雌蛙体长30mm左右,体背面有小疣粒,上眼睑上的疣大而密集;吻棱及颞褶上也有小疣;前臂、跗部、咽喉部和胫腹面光滑,腹面其它部位满布扁平疣。背面暗绿色或灰绿色,从吻端沿吻棱,上眼睑直到颞部为宽棕色纹,上眼睑黑棕色,眼的后下方、颞部和体侧的下方有白色斑纹,两眼间至体背面有“X”形褐黑色细斑纹,体后有少数褐色斑;四肢背面有褐色细横纹;第四、五趾的背面及其蹼为棕色。体腹面黄白色,大腿腹面肉色。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雄蟾体长72~81mm,雌蟾体长95~112mm,背部一般为黄棕或黑棕色,部分个体具不规则棕红色斑;腹面乳黄色,多少有花斑。皮肤粗糙,全身除头顶外,满布瘰粒或疣粒,背部瘰粒多,背中线两侧,自枕至体端有排列成行的较大圆疣;腹部密布小疣,四肢刺疣较小;所有疣粒顶部都有黑色角质刺。鼓膜大而显著;吻棱及上眼睑内侧黑色骨质棱强;有鼓上棱,耳后腺不紧接眼后;雄蟾有内声囊。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滇南臭蛙

滇南臭蛙Odorrana tiannanensis,雄蛙体长53mm.雌蛙体长99mm左右,背部皮肤粗糙,体侧疣粒较背部的大;两跟前缘正中有一个米黄色点。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体背棕黄色或浅棕黄色,体背黑斑点不清晰;体侧之黑点众多。腹面乳黄色,无斑纹。液浸标本背部及体侧之黑点较生活时更为明显,四肢亦显出横纹,雄蛙尤甚。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远超过吻端,趾间全蹊。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


了解更多>>
普通翠鸟

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小型鸟类,体长15~18cm。外形和斑头大翠鸟相似。但体型较小,体色较淡,耳覆羽棕色,翅和尾较蓝,下体较红褐,耳后有一白斑。虹膜土褐色,嘴黑色,脚和趾朱红色,爪黑色。主要以小型鱼类、虾、蝲蛄等水生动物为食。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水域岸边或附近陡直的土岩或砂岩壁上,掘洞为巢。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