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鬣蜥Physigathus cocincinus,全长雄蜥(176 + 475) mm,雌蜥 (160 + 403) mm。生活时头、体、尾前四分之一及四肢背面绿褐色,后部有棕色、黄色和粉红色点斑,领缘浅黄棕色,喉部翠蓝色,碳鳞深绿色或棕色,有的个体由背脊向后斜出2-4个“∧”形蓝绿色线纹,腹面草黄绿色,尾中段有深棕黑色环纹6-9个,前部的环纹较窄,向后黑环逐渐加宽而不明显,且呈一致棕色,腹面浅灰色;四肢腹面棕绿色,爪呈浅褐色。体色随环境不同 或同一环境的不同时间而改变。头呈四棱锥形,长度超过宽度,前部较窄,头顶正中凹陷,顶眼清蜥,前额较平,两颊微内陷;吻钝圆,吻长超过眼眶直径或眼耳间距,吻棱圆钝,上睫脊明显;鼻孔椭圆形,位于鼻鳞中央;眼大;鼓膜裸露于表面,其直径约为眼眶直径的二分之一;吻鳞宽度远超过高度,上缘约与6枚小鳞相切,鼻鳞与吻鳞、第 一枚上唇鳞之间有3行小鳞,上唇鳞10-12,仅1号右侧为13,另1号左侧为9,两侧上唇鳞数目常不相等,其内侧有一行大鳞片与上唇缘平行,颊鳞前宽后窄,呈倒三角形;下唇鳞10-11,仅1号左侧为9,另1号左侧为12,中段者较前后大,其内侧为9-11枚更大的鳞片排成一行,与下唇缘平行。头背被覆微弱起棱的细粒鳞,其中以眼眶上方的鳞最小;颖部鳞片逐渐增大,鼓膜后下方,咽喉部两侧有许多分散的大鳞,其中有3或4枚特别高大。头腹面粒鳞由前向后向外逐渐增大,其间杂有小粒鳞;肩褶与喉褶相连,前方另有一发达的喉褶,褶部被小粒鳞。体侧扁,上窄下宽,横切面呈三角形;鬣鳞侧扁而窄长,雄蜥颈鬣发达,最长者长度超过眼眶直径,雌蜥者比眼眶直径短得多,颈鬣与背鬣相连续,前端起于头顶后部,向后止于尾前部三分之一处,躯干与尾交界处中断;躯干部被起棱粒鳞,棱尖斜向后上方;胸腹部、四肢前缘及腹面的鳞片大而平滑,覆瓦状排列。四肢发达,后肢尤强壮,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超过眼;指、趾发达,均具锐利的爪,外侧鳞片突出形成栉状缘,四肢背面及后缘被粒鳞;股部腹面近端有股孔6-7对,也有个别5,尾极侧扁成鞭状,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半左右,尾基部背面鳞细小,向后逐渐增大,前后约8鳞行排成一环,尾部鬣鳞渐次消失,由两行棱鳞形成二纵棱,与尾腹面后端的两行棱鳞相对称。雄蜥个体较大,颞部显著隆肿,雌雄均具有股孔。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脆蛇蜥Ophisaurus harti,本种与相近种细脆蛇极为相似,两种主要区别是:本种体较为粗壮;鼻鳞与单枚的前额鳞间有2枚小鳞片;体侧纵沟间背鳞16-18行;尾长不超过头体长的15倍。形态体型与细脆蛇极为相似,但体较粗壮。体全长19♂♂为470 (155十315) -665 (265+ 390) mm. 13♀♀为493 (188 +305)-648 (286 + 362) mm。无四肢。体侧自颈后至肛侧各有纵沟一条。头长大于头宽,头宽大于头高;眼径约为长的一半;鼻鳞与单枚的前额鳞之间仅有2枚小鳞片;上唇鳞9-12枚,多为10枚,下唇鳞8-11枚,多为9枚。体侧纵沟间背鳞16-18纵行,中央10-12行鳞大而起棱,前后棱相连续成为清晰的纵脊,这些纵脊自颈后一直延伸至尾末端;体侧纵沟部位背鳞数为85-110枚,平均98.1枚;腹鳞光滑,体侧两纵沟间腹鳞数均为10行。尾长一般不超过头体长的1.5倍,有的仅达1.0倍,雄体尾长平均341.8mm,雌体平均302.4mm。尾部鳞片均起棱。雄体头体长平均201.9mm,雌体头体长平均216.7mm。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