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漫谈 Stories
成都百年观鸟
2018年09月11日

作者:朱磊

​​​

领鸺鹠 Glaucidium brodiei

领鸺鹠 Glaucidium brodiei


“领鸺鹠,常见留鸟。1929年和1931年有一对亲鸟利用校园中建筑物烟囱繁殖;1940年有一只甚至利用了我们为其他小鸟提供饮水或洗浴的水池,它与我对视了一会儿,就大摇大摆地走进去好好地洗了个澡。”  


这是百年前,一位来自美国的观鸟人,在成都坚持观鸟30余年,在《1916—1949四川成都观鸟札记》中记录的一段。


戴珍的观鸟札记(片断)

戴珍的观鸟札记(片断)


1896年,美国梅里安姆女士出版《骑马赏鸟记》(A-Birding on a Bronco)一书,5年后,英国博物学家埃德蒙·瑟罗斯(Edmund Selous)的著作《观鸟》(Bird Watching)问世。至此,“观鸟”(Birdwatching/Birding)一词开始以书面语的形式分别正式出现于英美。出人意料的是,这项彼时方兴未艾的活动竟很快就来到了深处华夏内陆的天府之国。1916年,即《观鸟》出版仅十五年后,美国人珍•鲍尔德斯顿女士(Jane C. Balderston)于当年3月29日第一次来到成都,喜爱鸟类的戴珍女士由此便展开了与生活在这里的“飞羽精灵”们长达30余年的不解之缘。


1919年戴珍女士与华西协和大学教授戴谦和(Daniel SheetsDye)先生结婚,并随夫姓取中文名作戴珍。在这里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尽管还不能正确予以辨识鸟种,但她已经注意到了活跃在身边的鸟儿们,在如《长江下游鸟类》和《中国鸟类》这样工具书的帮助之下,她开始坚持记录每天观察到的鸟类。此后,戴珍女士以位于华西坝校园内的家为中心,在方圆十余公里的区域内以及峨眉山、蒙顶山等地从事观鸟活动,并仔细观察记录所见到的鸟类,除1932至1933年和1940至1941年之外,直到1949年最后离开,戴珍女士都在成都生活。


白鹡鸰 Motacilla alba

白鹡鸰 Motacilla alba

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成都是一个城墙围绕着的城市,从城墙向外看,是宽阔的郊区,向里看,则是城里瓦片的屋顶和狭窄的街道。城墙为观鸟提供了一个好地方:鹡鸰等鸟儿们就经常沿着城墙“奔跑”,同时城墙的高度,刚好能够看到栖息在树和竹林顶部的鸟儿们。


戴珍在校园里、城墙上、集市上,详细观察并记录下鸟儿的名称、观察时间、频率、地点、数量以及生活习性等,共记录了103种鸟类,从种类上分,包括鸽形目、鹃形目、鹤形目、鹈形目、鸻形目、鹰形目、鸮形目、犀鸟目、雀形目、鸦科等12大类。她的记录十分规范、水平很高,不仅记载了鸟种名称,还注重观察鸟儿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当时成都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社会环境。


普通翠鸟 Alcedo atthis

普通翠鸟 Alcedo atthis


比如她曾写道“普通翠鸟,成都最为常见的留鸟之一。1947年夏季的暴雨过后,1只翠鸟甚至飞到我家门前,它多半是把地上流动的积水当作一条新发现的小河了。普通翠鸟捕鱼的行为非常有趣,它常飞到距水面3米左右的高度,快速扇动双翅以保持在空中悬停,在确定目标后直接扎入水中捕鱼。它在得手之后会飞到附近的栖枝上,左右摇晃衔在喙里的鱼使其不再挣扎,随后就鱼头朝下整个地囫囵吞掉。翠鸟的洞巢常建在溪流或者池塘岸边的土坡里。”


黑鸢 Milvus migrans

黑鸢 Milvus migrans


“1937-1945年的中日战争给成都、华西协和校园及这里的鸟类带来了改变。从东部地区内迁而来的4所高校进入了华西校园,为了容纳新来的师生,新的房屋修建了起来。之前被农田环绕的校园,也逐渐被日益增多的人居所包围。这样的变化,使得在校园及周边观鸟与之前相比变得不再容易,效果也不如以往。”


而对比今天,在戴珍的记录中,成都数量曾最多的一些鸟如今已经基本看不到了。“例如黑鸢,在戴珍记录中,是当时成都全年都可见的最常见留鸟之一,她曾经在住处附近就发现了一个鸟巢,亲鸟(鸟类在孵化和育雏期间,相对于幼鸟,双亲被称为‘亲鸟’)从2月开始筑巢,到5月中旬观察到3只雏鸟,5月底出飞离巢。” 但现在黑鸢在成都市区范围内基本没有了。


黑枕黄鹂 Oriolus chinensis

黑枕黄鹂 Oriolus chinensis


1969年,她将自己的观鸟记录整理总结并发表了《1916-1949四川成都观鸟札记》(Bird watching 1916–1949 in Chengtu Szechwan, west China)一文(Dye 1969)。尽管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发表过关于四川鸟类的报道,但均以采集鸟类标本为目的,其后续研究也多基于标本展开。参照《大英百科全书》上对于观鸟的定义“在自然环境中对野生鸟类进行观察的一种兼具科学性的流行休闲方式”。


依现代观鸟活动标准而论,戴珍女士所著此文应是四川乃至我国大陆地区观鸟的开山之作。她在其中记述了近30年间所观察到103种鸟类的居留状况、出现时间、相对数量等信息,这些都为今人了解成都地区鸟类在多样性、分布和物候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冥冥之中,似乎是与诗圣杜甫旅居成都时所作“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遥相呼应,锦官城在不经意间成了大陆现代观鸟的发祥地之一。


白鹭(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白鹭(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End--

(本文首发于《中国鸟类观察》第117期-西南山地专辑)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