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漫谈 Stories
西南山地(横断山系)鸟类发现简史
2018年09月11日

作者:朱磊

​​​

四川甘孜,新都桥

四川甘孜,新都桥


1988年,英国学者诺曼·迈尔斯(Norman Myers)在分析热带雨林受威胁程度时,依据丰富的特有植物种类和所面临的栖息地丧失威胁,提出了“热点地区”(hotspot)这一概念。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完善,并在汲取了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他与合作者于2000年将这一概念应用到了全球,根据不同地区特有植物及特有陆生脊椎动物和受威胁程度,评估得到了世界上的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四川阿坝,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川阿坝,卧龙自然保护区


入选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该地区至少应包括1500种特有的维管束植物(占世界植物种类总数的约5‰);第二、该地区已经丧失了不少于70%的原始自然栖息地。“热点地区”这一概念能够比较好地应用于确定不同地区的保护优先性,也有利于评估保护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之后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认可。时至今日,已经有35个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被甄别出来,它们总共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3%,但却包含了近50%的特有植物种类和42%的陆生脊椎动物种类,在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栖息地丧失的严重威胁。


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lhuysii

绿尾虹雉 Lophophorus lhuysii


无论是25个,或是35个名单中,都收录了一个叫做“中国西南山地”(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这一区域在我国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及云南的西部一带,岷江和雅鲁藏布江南北向河谷之间,有着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又被称作“横断山系”。这里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山高谷深,山川并列,地貌上是高原的延续,但地质构造古老而复杂。区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生物区系组成复杂而多样,既包含有如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这样的古老成分,又是许多鸟类的现代分布中心。从动物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横断山系处在东洋界西南区西南山地亚区与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交汇的地带,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有不少古北界种类的分布沿山脊向南伸展,而不少属于东洋界的热带种类则沿海拔较低的河谷向北分布,两界成分混杂且呈现垂直变化,水平分界线则不甚明显。同时,现有的研究指出横断山系在严酷的冰期还成为了避难所,不少古老的物种得以保留于此。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横断山系仅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0%,但却拥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国鸟类和哺乳动物种类,其中包括了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是雉类、噪鹛类、鸦雀类的分布中心及可能的起源地,也保有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温带森林系统。


Armand David
(图源:Wikipedia)

Armand David (图源:Wikipedia)


从19世纪中叶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以外国传教士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开始逐渐进入这片宝地,针对该区域鸟类的考察和采集工作也由此展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首推法国神父谭卫道(Armand David),他于1869年2月28日抵达四川穆坪(今宝兴),至当年11月22日离开,在前后近9个月的时间内采获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计有676种植物、441种鸟类和145种哺乳动物,其中就包括大熊猫、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横断山系地区所特有的珍贵物种。谭卫道作为首位进入到青藏高原东南缘进行系统采集的博物学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本人也因所作出的重要发现被法兰西地理学会、学者联盟等学术团体联合授予了一枚金质奖章。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珙桐 Davidia involucrata


谭卫道的工作首次向世界揭示了我国西南山地暨横断山系独特而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激励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各国人士。英国鸟类学家列昂内尔·沃特·罗斯柴尔德勋爵(Lionel Walter Rothschild)、苏格兰植物学家乔治·福雷斯特(George Forrest)和美籍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Francis Charles Rock)为其中的代表人物。罗斯柴尔德勋爵于1926年发表了《云南鸟类区系》(The Avifauna of Yunnan),是对此前有关云南鸟类研究最为全面而系统的整理。福雷斯特从1904年起,直至1932年逝于云南,近28年间先后七次在云南西部及周边进行采集。除了主要的植物标本收集而外,还获取了上万号的鸟类标本,今天的四川柳莺(Phylloscopus forresti)最早就是由罗斯柴尔德勋爵于1921年依据福雷斯特在丽江采集到1号雌鸟标本所描述。洛克于1922年由缅甸进入云南,一路向北进入丽江,并于1924年最终到了四川木里。洛克是唯一一位在中国西南边陲地区长期生活及考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云南的西方人。在华期间除了近6万号植物标本之外,他还收集到了1600号鸟类标本,对丽江纳西族的文化和历史也颇有研究。


(整理自Wikipedia)

(整理自Wikipedia)


早年间中国鸟类学先贤们,尽管面临时局动荡,财力物力有限等囧境,依然克服了今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国内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192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在南京市成贤街文德里社址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本国学者创办的生物学研究机构。1929年4月,时任生物研究所所长的秉志先生*即委派徐锡藩和刘子刚入川采集动植物标本,前后历时近6个月,足迹涉及峨眉、峨边、雅安和康定等地,由此也标志着我国学者在四川乃至整个横断山系地区独立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开始。其时供职于静生生物所的寿振黄先生**对来自四川的这批鸟类标本进行了分类整理,先后在《静生生物调查所汇报》(Bulletin of the Fan Memorial Institute of Biology)上发表了两篇论文,这也是中国鸟类学家关于横断山系鸟类最早的研究报告。1930年下半年卢作孚*先生在重庆北碚创建了中国西部科学院,是近代以来西部地区建立最早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私立科研单位之一(潘洵 2005)。西部科学院成立后,于1933至1934年间在四川西部、南部和中部进行了采集工作,所获鸟类标本由生物研究所的王希成先生整理,以《四川鸣禽类之研究》为题在《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丛刊·动物学系列》(Contribution from the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the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Zoological Series)上发表。


1949年之后,国家先后组织了一些针对横断山系的大型综合考察。如1959至1961年间,在四川南部、西部和云南西北部进行的“南水北调综合考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研究所、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派员参与。1981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进入横断山,对云南西部、北部,四川西部、南部和西藏昌都地区东南部进行了系统调查。先后有唐蟾珠、魏天昊、郑宝赉、杨岚、徐延恭等11人次参加,考察所涉及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根据所获取的大量一手资料,最终由中科院动物所唐蟾珠、徐延恭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岚三位先生整理撰写成为《横断山区鸟类》一书于1996年出版。考察队员们白天在高山密林中采集标本收集数据,时常还要在昏暗的烛光下制作标本至深夜,艰苦的条件之外,有时甚至还会有危及生命的风险。来自昆明动物所的著名动物学家彭鸿绶先生在参与考察过程中,于1981年8月24日在迪庆州中甸县突发高山急性肺水肿,不幸以身殉职。


《横断山区鸟类》 
(图源:豆瓣网)

《横断山区鸟类》 (图源:豆瓣网)


除上述大型考察而外,四川农业大学李桂垣先生及其同事自1959年开始坚持在四川西部进行鸟类调查并对区系组成及演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昆明动物所则组织人员于1973年至1975年间对高黎贡山地区进行了专门的调查。以上跨越百年,由先辈们历经艰辛所完成的工作奠定了我们今天对于横断山系地区鸟类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的宝贵基础。



* 秉志(1886.4.9-1965.2.21),字农山,河南开封人,满族。我国现代动物学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

** 寿振黄(1899.2.4-1964.7.5),字理初,浙江诸暨人,我国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开创者,鸟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 卢作孚(1893.4.14-1952.2.8),四川省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市合川区)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



参考资料:

陈富斌. 1984.“横断山脉”一词的由来. 山地研究,2 (1):31-35.

张荣祖. 2011. 中国动物地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昱海. 2014. 法国来华博物学家谭卫道. 自然辩证法通讯,36 (4):102-110.

Myers, N., Mittermeier, R. A., Mittermeier, C. G., da Fonseca, G. A. B. & Kent, J. 2000.

Biodiversity hotspots for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Nature, 403: 853–858.
Mittermeier, R. A., Robles Gil, P., Hoffman, M., Pilgrim, J., Brooks, T., Mittermeier, C. G.,
Lamoreux, J. & da Fonseca, G. A. B. 2004. Hotspots Revisited: Earth’s Biologically Richest and Most Endangered Terrestrial Ecoregions. CEMEX.




--完--

(本文首发于《中国鸟类观察》第117期-西南山地专辑)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