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额鸦雀(黑喉鸦雀)Paradoxornis nipalensis,本种是最小的一种鸦雀,体长9~10cm。头和上体大多橙棕色,喉黑色,短的眉纹和颧纹白色,下体亦主要为白色。虹膜褐色或暗栗色,嘴黄色或灰色,脚灰褐色或灰棕色。主要以昆虫和草子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和种子。殖期5~7月间,营巢于林下茂密的灌丛和矢竹丛中。
白喉石鵖Saxicola insignis,小型鸟类,体长14~15cm。雄鸟上体黑色具大型白色翅斑,尾上覆羽白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锈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具两道宽阔的棕褐色横斑,下体锈棕色,喉和胸较暗。幼鸟和雌鸟羽色相似但具淡色羽缘,头顶和翕具淡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5~8月。常成对或小群在一起繁殖。
藏雀Carpodacus roborowskii,我国特产鸟类,中型鸟类,体长17~18cm。翅较长,停息时翅尖几达尾端,嘴细尖呈圆锥形、黄色。雄鸟头辉黑红色,头顶后部较鲜亮,颏、喉亦为黑红色具银白色斑点,背玫瑰红色沾灰,腰淡玫瑰色,胸、腹和两胁等下体玫瑰色微沾淡紫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具黑褐色纵纹,腰和尾上覆羽纵纹不显或无纵纹。尾上覆羽具淡灰色羽缘,两翅和尾黑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喉、胸皮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其余下体污白色。主要以高山草本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嫩叶和灌木果实与种子。
宝兴鹛雀Moupinia poecilotis,我国特产鸟类,小型鸟类,体长13~15cm。头顶和上体橄榄褐色,眼先和颊橄榄灰褐色,眉纹灰白色。腰和尾上覆羽沾棕,两翅表面棕栗色,尾羽棕红色。下体白色,两胁橄榄褐色。脚角色。额羽羽干坚硬,头顶羽干柔软,鼻孔椭圆而被盖膜。虹膜橙色或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或黑褐色,或上嘴黑褐色、下嘴灰褐或黄褐色,脚暗色或浅角色。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500~3000m的山地森林林下灌丛中。
宝兴歌鸫Turdus mupinensis,我国特产鸟类,中型鸟类,体长20~24cm。上体橄榄褐色,眉纹棕白色,耳羽淡皮黄色具黑色端斑,在耳区形成显著的黑色块斑。下体白色,密布圆形黑色斑点。雌鸟和雄鸟羽色相似,但较暗淡而少光泽。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上体较棕褐而鲜亮,后颈至上背具浅棕色羽轴纹,小覆羽和中覆羽具鲜亮的皮黄色端斑,大覆羽具黑色端斑,形成一明显的黑色块斑,其余似成鸟。主要以金龟甲、蝽象、蝗虫、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特别是鳞翅目幼虫最嗜吃。繁殖期5~7月。
白尾䴓Sitta himalayensis,小型鸟类,体长11~12cm。整个上体灰蓝色,前额、眼先黑色并沿眼、颈侧向后一直延伸到肩,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颏、喉、颊棕白色,其余下体浅棕黄色,中央尾羽基部白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下体较浅淡。虹膜淡褐色或褐色,嘴黑色,嘴角与下嘴基部淡白色或象牙色,跗踱褐色或橄榄褐色。主要以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浆果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4~5月,早的在3月末即已开始营巢产卵。
白眶雀鹛Alcippe nipalensis,小型鸟类,体长12~14cm。头、颈褐灰色缀有葡萄色,头顶两侧各具有一道烟褐色侧冠纹沿后颈直达背部,眼周有一白色眼圈宽而显著,头侧灰褐色,耳覆羽灰色。上体橄榄褐色。翅、尾表面黄褐色。颏白色,其余下体茶黄色。虹膜褐色。嘴亦为褐色。上嘴先端较浅淡,下嘴浅灰色,脚黄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4~6月。营巢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灌丛中。
白眉山雀Parus superciliosus,我国特产鸟类,小型鸟类,体长11~14cm。额、头顶至后颈黑色具一长而显著的白色 眉纹,前端延伸至额基,后端延伸至后颈,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眼先和眼后黑色,在白色眉下形成一宽阔的贯眼纹,颊和耳羽等其余头侧沙棕色,颈侧葡萄红褐色。上体沙褐色。颏、喉黑色,其余下体沙棕色。嘴褐黑色,脚黑色。主要以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碎片、果实和种子。繁殖期4~7月,7月已见出飞幼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