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蛇科
赤链蛇

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体型中等偏大的无毒蛇。头略大,吻端宽扁,与颈可以区分。眼小,瞳孔直立椭圆形;躯尾较长;背面黑褐色,有约等距排列的红色横斑。


了解更多>>
金花蛇

金花蛇Chrysopelea ornata,中等偏大的林栖后沟牙类毒蛇。体色鲜艳,腹鳞侧棱显著且游离缘有缺凹,最后一枚腹鳞纵分为二是本种特征之一。头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端宽圆而略扁平,眼大,瞳孔圆形;体尾细长,有缠绕性。眶上鳞突出于头背;额鳞钟形。头背呈黑色网纹,具4条黄色窄横斑,上唇及颔部黄绿色。背部黄绿色,有100余条黑色横斑;腹面两侧棱之间浅绿色,两侧棱外侧各有一黑点,或腹鳞及尾下鳞的两侧缘黑色。

参考自赵尔宓《中国蛇类》


了解更多>>
玉斑锦蛇

玉斑锦蛇Euprepiophis mandarinus​,体背灰色或紫灰色,背中央有一行黑色菱形大块斑镶着黄边及黄色中心;头背黄色,具有明显的黑斑;背鳞平滑。描述依据标本 陕西洋县1雄,甘肃文县1雄,四川峨眉、南江、巫山、原西康7雄6雌1幼,贵州兴义、印江、遵义、桐梓、绥阳、务川、湄潭、仁怀、赤水、江口、松桃、 望漠、毕节、榕江、雷山、贵定25雄12雌9幼,上海1雄,浙江宁波、嘉兴、天目山、临安、天台、泰顺、上虞、海宁13雄2雌,福建崇安10雄12雌,广西上思、桂平共58雄34雌10幼102号标本。形态描述 体全长1000mm左右,雄性最长(1190+235)mm(贵州务川),雌性最长(1030+210) mm(四川峨眉)。体背灰色或紫灰色,背中央具有一行黑色菱斑18-31+6-11个,这些块斑的中心及边缘黄色;体两侧具有如芝麻大的紫红色斑点;腹面灰白色,散布着交互排列的灰黑色斑;头背黄色,具有明显的黑斑。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乌华游蛇

乌华游蛇Sinonatrix percarinata,体形中等的水栖无毒蛇,躯体尾部暗橄榄绿,体侧橘红,有明显的黑褐环纹,通身有28~40+10~20个,背面由于基本色调较深,环纹模糊不清,体侧清晰可数,一般均呈“Y”形;腹面灰白色,有体侧的黑褐环纹延伸到腹中线交错排列。随年龄增长,体侧橘红色渐不鲜明,黑褐环纹亦渐模糊,腹面环纹几不显。年长个体背面和体侧瓦灰色,腹面白色,环纹全不显。尾下鳞边缘色黑,构成尾腹面双行网格及左右尾下鳞沟交错而成的中央黑色折线纹。头背橄榄灰色,上唇鳞色稍浅淡,鳞沟色较深;头腹面灰白色。

参考自赵尔宓《中国蛇类》


了解更多>>
若尔盖锦蛇

若尔盖锦蛇Elaphe zoigeensis,中等体型的无毒蛇。头背有红褐色或深褐色“M”状斑纹,分布在眶上鳞及相邻的额鳞后部。眶前鳞3枚。体背有4条平行的纵斑从颈延伸到泄殖肛孔。每块斑通常包含一整片背鳞,斑块红棕色,边缘为深褐色。每条纵斑的斑块大小和形状相似,被1至2片淡红棕色的背鳞较规则地分隔。

参考资料:Huang S, Ding L, Burbrink FT(2012) A new species of Elaphe (Squamata: Colubridae) from Zoige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China.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3, 38–45.


了解更多>>
棕黑腹链蛇

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雄性全长(372+114) mm,雌性(461+134) mm。头背黑褐色,顶鳞沟两侧没有成对浅色小点斑或有不明显点斑;前4-5枚上唇鳞白色,后缘黑褐色;口角处镶黑边的浅色圆点或有或无,其位置亦或前或后,枕斑或大或小,甚不一致;头腹面灰白色,下唇鳞部分鳞沟黑褐色。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隐约可见碎黑斑;两侧相当于D4-D6鳞行,前后每隔2-3枚鳞,有一镶黑边的浅色短横斑(或呈二并列小点),前后缀连成纵行点线,此行点线在躯干前段较明显,有的标本完全看不出点线。腹鳞及尾下鳞两外侧黑褐色,近外侧各有一黑色点斑,前后缀连成链纹,始自颈侧,后延至尾末端;左右链纹间灰白色。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广西林蛇

广西林蛇Boiga guangxiensis,大型林栖后沟牙类毒蛇。头大,与颈区别明显,眼大,瞳孔直立椭圆形;躯干较长而侧扁,尾细长,适于缠绕。头背浅黑色,上唇黄白色;背面橄榄色,具黑色波浪状黑纹。头部浅色而带灰黑,上唇黄白色;头腹灰白色。背面橄榄色,后端略带暗灰色,具黑色波纹、宽2~2.5枚鳞的横纹,在体前部尤为明显且横纹间散以朱红色小点;腹面灰白色。

参考自赵尔宓《中国蛇类》


了解更多>>
颈槽蛇

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全长雄性(n=47) 462-737(平均617.7) mm,雌性(n=12) 372-782(平均609.4) mm,头背橄榄绿,上唇鳞色略浅,部分鳞缘黑色;头腹面灰褐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杂以绛红及黑斑,鳞间皮肤白色;腹面砖灰色,密缀绛红,后半尤甚。颊鳞1;眶前鳞1,少数为2;眶后鳞3,少数为2;颞鳞1+1或1+2;上唇鳞6, 2-2-2式,第五枚最长,亦有个别为5或4,仅第三枚入眶者;下唇鳞8 (53.4%)或7(39.5%),很少为6(6.2%),前4(个别为3或5)枚切前颔片。背鳞通身15行,除两侧最外1(很少为2)行平滑外,余均具棱。腹鳞雄性((n=54) 155-169枚,平均161.4枚,雌性(n=12) 156-167枚,平均161.3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n=48) 50-60,平均56对;雌性(n=11)43-60,平均55对。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