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岩蜥Laudakia tuberculata,成年雄性头体长122mm,再生尾长75mm,次成体头体长78mm,尾长146mm。躯体平扁,头略呈三角形,头长为头宽的1.4-1.5倍。鼻孔略近圆形,位于吻端两侧吻棱处,开口向外侧;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较大,略近圆形,鼓径略小于眼径,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而低,其高度相当于相邻上唇鳞与其上方一枚小鳞之和;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与额顶部鳞片略大,多隆起而平滑,眶背者较细小,枕部鳞片起棱显著。头侧鼻鳞梨形较大,斜位于吻端两侧,窄端在前下方与吻鳞上角相切,鼻孔位于鼻鳞膨大的后部,上鼻鳞2枚;上睫脊发达,脊缘尖锐,翘向上外方;上下眼睑被鳞,眼下有一行起棱的较大鳞片排成弧形,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3-4行具弱棱的或平滑的窄长小鳞;眼与鼓膜间上部鳞片较大而具棱,下部为粒鳞;鼓膜上缘及前缘具若干尖出的低矮刺鳞排成半圆形;领角及颈侧有若干成丛的低矮刺鳞。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拉萨岩蜥Laudakia sacra,全长雄性(132+222)mm(西藏拉萨),雌性(120 + 181)mm(西藏林芝)。身体壮实,背腹扁平。头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鼻孔较大,卵圆形,位于靠近吻端的两侧,恰在吻棱下方或跨棱上;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较大,圆形,几与眼径等大,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大于高,其上缘凸出呈弧形;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与枕背的鳞片较大且隆起或起棱,眶背中央者较大而平滑,颌角与颈侧有成短行或成丛的锥鳞。顶眼不明显,呈一小白点。头侧鼻鳞卵圆形,前端较窄,与吻鳞及第一上唇鳞相切,鼻孔位于鼻鳞中央,开口向外侧;鼻鳞后端与上睫脊相隔2枚小鳞,上睫脊显著且略上翘,其前端超过眼前角与鼻孔间距的中点甚多;上下眼睑被覆小鳞,眼睑游离缘鳞略呈锯齿状,眼下方有一行弧形排列的起棱鳞片,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2行小鳞;眼后颞部鳞片较大且具棱;鼓膜上缘有一行较大棱鳞,与其上方相邻的颞部鳞片几等大,鼓膜前缘下角有2枚锥鳞。上下唇鳞每侧均为8-11枚,以9-10枚为多。颏鳞倒三角形,为头腹最显著大鳞;与下唇鳞平行有2行窄长鳞片,向内侧鳞片渐小,过渡到颔部中央细小而隆起的鳞片。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藏南猕猴Macaca munzala,藏南猕猴亦称达旺猴,是2005年发现的猕猴属新种,体型粗壮,尾相对较短,雌性比雄性要小。成年雄性体长 57.5 cm,尾长26.4cm,体重14kg。身体背部呈暗巧克力色或暗褐色,躯干上部和四肢的颜色比背面浅(浅褐色到橄榄色),一些个体的腹部毛色相对背部毛色要浅,但是大多数个体的腹部毛色与 肩背部毛色接近。头顶有一块浅黄色斑块,正中间一簇黑色毛发,呈旋涡状,几乎所有个体都有此特征,青少年和幼年猴更加明显。成年雄性尾较粗,尾根到接近尾尖只略微变细,但在尾尖处突然变细。而亚成年和青少年猴的尾则呈鞭状,由尾根向尾尖均匀变细。成年雄性头部下巴突出,脸上部比口鼻部宽,脸上的黑色毛丛从嘴角一直延伸到眼角外侧然后再 延伸到耳朵,成一条明显的黑线。几乎所有个体的照片都具备这个特征,应该是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猕猴的典型特征。很多个体 在眼睛上部前额处也有一条很细但颜色很深的 线,这一条线在少年猴中相对明显。 与熊猴(M. assamensis)的主要区别在于藏南猕猴的毛色更深,腹部多毛,短而粗壮的尾,深棕色脸部皮肤,突出的脸部特征 (包括头顶和前额两侧,脸部和脖颈处胡须较少)。藏南猕猴的阴茎头,呈现典型的猕猴属sinica种组所共有的箭头状特征。
参考资料:常勇斌,贾陈喜,宋刚.西藏错那县发现藏南猕猴[J].动物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