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目
花鼠

       花鼠Tamias sibiricus,背部具5条黑色的纵行条纹及相间的4条淡黄色条纹,故称5道眉;体重在100g左右。头部条纹较复杂,臀部呈锈红色,腹部浅黄色,毛基部灰色。尾上面毛基棕褐色,毛尖端白色,下面中央锈黄色,两边镶以黑白缘。以针叶树的种子和嫩叶为食,也到农作区觅食播下的种子,对林区育苗的种子也有危害。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了解更多>>
红颊长吻松鼠

       红颊长吻松鼠Dremomys rufigenis,别名赤颊鼠,长吻松鼠。外形和大小像赤腹松鼠,但吻部较长,两颊染锈红色,体型也较瘦长。体背橄榄黄色,单毛基部灰黑色;腹毛灰白色,臀部两侧染红褐色。尾基部与体背同色,其余部分毛较长而暗,具白色毛尖,形成不明显的黑、灰色环形相间。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了解更多>>
蓝腹松鼠

       蓝腹松鼠Callosciurus pygerythrus,别名伊洛瓦底江松鼠。个体较赤腹松鼠小,体长170~210mm。体背面及尾背面呈橄榄褐色,体侧颜色较淡而呈灰褐色;头部、四肢足背暗灰色,上、下嘴唇和吻部污白色;腹部淡蓝灰色;尾部具灰黑、淡黄和淡白色等相间环纹,尾端黑色。主要取食芭蕉和香蕉的花蕊,也吃其他野果和昆虫。每年繁殖1次,每胎3~4只。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了解更多>>
红白鼯鼠

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别名红催生、飞生虫、飞生鸟。大型鼯鼠,体重约2kg。鼻吻部向后沿面颊下边至耳基部白色;体及皮膜背面赤褐色,体背后部有一大块浅黄或花白色毛区;腹面淡橙棕色,中间有白色毛区;尾基部背面有一块白斑。夜行性;以坚果及其他果实和嫩叶为食。


了解更多>>
灰头鼯鼠

灰头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体长340mm,尾长410mm。中型,吻、口缘、鼻部,眼周及颏部为棕红色。耳后具一簇棕色毛丛形成的棕色斑块;头顶、颈、及肩为灰色,毛尖略带棕色,才棕色毛尖至背部及体侧逐渐减弱。背、腰部主要为深灰色。尾灰色,毛尖略带暗棕色至尾端为暗黑色。腹部灰色,毛尖略带浅棕色,四足及飞膜边缘红棕色。


了解更多>>
隐纹花松鼠

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别名金花鼠、花松鼠、花刁林。体形比明纹花松鼠稍大,体长130mm左右。耳尖无丛毛簇,尾毛也不紧贴尾干,显得蓬松;体背毛棕褐色,在头顶、体背中央和臀部的颜色较显著,毛基部灰黑色。背中部有7条纵纹,从背中央向两侧的条纹分别为黑色、棕褐色、棕黄色、浅黄色或白色,最外侧的条纹不明显。两耳尖端有白色束毛,腹毛灰黄色;尾毛亦呈棕褐色,其两侧显棕黄色及黑色边缘。栖居在树洞或在树枝上筑巢。以花、果实、嫩叶及昆虫为食。每胎为2~4仔。  


了解更多>>
岩松鼠

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别名石松树,岩鼠,我国特有种。体形中等,体重可达300g。尾长超过体长,尾毛较为稀疏;具颊囊;自头顶向后至尾基部为灰棕黄色,耳后有淡黄色或白色斑;腹面肉黄色;尾基部约1/3与体背同色,其余部分毛尖白色,毛基部棕黑色,故暗褐色环若隐若现,尾腹面中央部为棕黄色,两侧镶以棕黑及灰白边缘。以野果和种子为食,特别喜食杉树籽、玉米芽,食物丰富的地方常可见数十只集群觅食。每胎2~5仔,以2~3仔居多。


了解更多>>
巨松鼠

巨松鼠Ratufa bicolor,别名树狗、藤狸、黑果狸。大型树晒松鼠,外形似小狗,俗称树狗,成年体重可达2kg以上。耳短圆,其上有蓬松的短毛簇;尾比体长,粗圆,毛蓬松;头、体背面及四肢外侧和尾毛均为黑色;体腹面从下颌至鼠蹊部和四肢内侧呈鲜黄色或橙黄色;两侧背、腹界线分明。白天活动,平时单独觅食,发情季节一棵树上有2只以上行走。在高大的乔木树枝上用树枝和树叶筑巢,也利用枯树洞隐蔽或栖息。以野果、嫩芽和花为食;多在春季发情交配,夏季产仔,每胎常为2仔。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