鬣蜥科
条纹龙蜥

条纹龙蜥Diploderma fasciatum​,曾用名条纹攀蜥,四川攀蜥是本种的同物异名,全长雄蜥 (70+124)mm,雌蜥 (64+110) min。体背色泽深暗,以黑褐色为主,杂以浅黄绿色。其中头背面分散的小斑点,肩部的二横斑,躯干中部两侧的大块状斑彼此在背面以一较窄横斑相连,尾基部两侧的小斑块,前三枚颈鬣及四肢背面的大棱鳞均为黄绿色。尾背面黑褐色与土黄棕色相间排列呈环纹。腹面色泽较浅,颌下及喉部浅褐色,杂有稀疏黑褐色点斑,躯干腹面褐色,其余部分暗褐色。头较窄长,头长几为头宽的一倍半,吻端钝圆,略超出下领;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均极明显;两颊较平直,鼓膜被鳞。头背面较平坦或额部微凹下,被覆着大小不等的鳞片,鳞具细粒状或短脊形突起,吻鳞宽而低,上缘与3枚小鳞相接;吻鳞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有1号左1右2;鼻鳞扁圆形,鼻孔位于中部偏上方;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相接;每侧上唇鳞7-9枚,常左右不对称,与眼眶之间隔3行小鳞,中间一行最大,前接鼻鳞后达口角上方水平处,由前向后共计11枚。每侧下唇鳞7-9枚,一号右侧为10,其内侧由前向后相隔1-3行小鳞和大鳞一行;颌中部鳞片大小不等,平滑,渐近颈部鳞片游离缘变尖,微棱起;无喉褶,喉鳞较腹部其余鳞片小得多,肩前方有明显的肩褶。颈鬣由5-7枚侧扁的鳞片构成,前2枚较小,后数片甚大;颈鬣与背鬣相连续,背鬣较低。躯干背面被覆着大小不等起棱或平滑的鳞片,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形棱鳞。近背鬣两侧,大棱鳞缀成纵行,背侧上方鳞尖向后上方,其余鳞尖向后或向后下方,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排列整齐,全部显著起棱;尾基部圆柱形而略膨大,向后逐渐侧扁,其上覆以棱鳞,尾基部上方体尾交界处的两侧各有一大棱鳞;四肢适中,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指趾略侧扁,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与眼之间。雄蜥头较大,颈鬣发达,尾基部较粗。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昆明龙蜥

昆明龙蜥Diploderma varcoae,曾用名昆明攀蜥,长雄蜥(71+118)mm,雌蜥(73+116)mm。生活时头体背面浅褐色,沿背脊有5-7个黑褐色三角形斑块,前后斑纹排列成一纵行,或前后斑纹彼此交错排列,或三角形斑前后互相连续,三角形尖端朝向后,但亦有个别变得不呈三角形者。在背脊三角形斑纹的两外侧各有一条浅色纵线纹。上下唇缘黄白色,从眼到口角有一黑色线纹,四肢及尾背面有黑色横纹,腹面为一致的黄白色,或杂以灰黑色。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左右,吻端较钝,略超出下颌;吻棱与上睫脊呈刀状,彼此相连续;两颊明显凹陷;鼓膜裸露小而明显。头背较平坦,前额微凹,而雄蜥两眼间显著凹陷,前额中部微凸,被复着大小不等的棱鳞,鳞具短脊或由细粒缀成之线状突起;吻鳞宽而低,高为宽的四分之一,上缘与5枚小鳞相接;鼻鳞大,卵圆形;鼻孔圆形,位于鼻鳞中央偏后;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每侧上唇鳞7-8枚,偶有一侧为9或6枚者,常左右不对称,上唇鳞内侧有二行鳞与它平行,仅略短于上唇鳞;颏鳞三角形,前宽后窄,下唇鳞数与上唇鳞一致。无喉褶,肩前褶明显。颈鬣较发达,与背鬣相连续;体背复以大小不等的棱鳞,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棱鳞,近背脊两外侧的大棱鳞前后缀成二纵行,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排列整齐,全部显著起棱,棱尖向腹后方;尾基部膨大而呈圆柱形,向后略侧扁,其上覆以起棱大鳞,棱端向后尖出,尾基部上方两侧后肢前面有一隆起;尾长不到头体长的两倍。四肢大小适中,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第III ,IV指几等长,第IV趾长于第III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指趾均具有锐利的爪,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颈与鼓膜之间。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丽纹龙蜥

丽纹龙蜥Diploderma splendidum,鼓膜被鳞,有喉褶。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眼下方有一黄绿色线纹与上唇缘平行,体背侧有一黄绿色宽纵纹。尾长超过头体长的两倍,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鼓膜前方与眼中部之间。

参考资料: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棕背树蜥

棕背树蜥Calotes emma,全长雄蜥(120 + 284) mm,雌蜥(125 + 285) mm。生活时背面灰棕色或浅橄榄棕色,背部有6-8条黑棕色横纹或横列点斑,横纹在体侧下部分叉,尾背有黑棕色横纹12-19条;头背绿棕色,下眼睑有4条不甚清晰的黑色辐射纹,颊部有一黑斑块,自鼻孔向后经眼至鼓膜上方,上下唇缘至鼓膜下方黄白色;领下咽喉部微灰色,雄蜥黑色,喉囊暗紫色。腹面浅棕色或污白色。头长为头宽的一倍半左右;头顶凹陷,前额较平,吻背微突呈倒“Y',形或“V’,形。吻端钝圆略超出下领,吻长于眼眶直径,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形成锐利的棱;眶后有一低矮的棘鳞或疣鳞;两颊内陷,颞部隆起。眼眶直径大于或等于眼耳间距;鼓膜裸露,直径为眼眶直径的1/2左右,吻鳞宽约为高的二倍,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前宽后窄略呈长椭圆形,位于吻棱下方,鼻孔大,圆形,位于鼻鳞后半部,开向后外方。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具棱或粗糙,覆瓦状排列;头后两侧各有一丛枕棘,中央一枚最长,长于鼓膜直径的二分之一,鼓膜后上方另有一列(1-4枚)刺鳞,其中一枚最长。眼与鼓膜之间有一行(4或5枚)大棱鳞;上下唇鳞均为9-11枚;颏鳞小,两侧各有3至5枚较大的鳞与下唇鳞平行;领下鳞起强棱,棱尖斜向中线排列,前部鳞小向后逐渐增大,咽部鳞最大。肩前有明显的三角形褶,褶部被细鳞。体显著侧扁,背部被覆大小一致略大于腹鳞的棱鳞,上背棱尖向后上方,下部棱尖直向后,环体一周有鳞56-67行。腹鳞大小一致,起强棱,末端尖出整齐成行直向腹后方。颈鬣发达与背鬣相连续,最长的颈鬣9mm,长于鼓膜直径或吻长的二分之一,鬣鳞长度由前向后依次递减,在体后段呈锯齿状,到尾部逐渐消失。尾细长,基部粗壮,尾长为头体长的二倍以上,尾鳞具强棱。四肢中等大小,第III, IV指几等长,第IV趾长于第III趾;第IV趾下瓣26至31行,亦有一侧为25者;每一趾下鳞有二向前下方尖出的棘。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鼓膜后缘与眼眶后角之间,个别可到眼中部。雄蜥尾基部膨大,颞部明显隆肿,生殖季节有一小而明显的喉囊。上下唇鳞、吻背及下颌前部鳞片有成行或不成行的鳞窝,窝内有白色分泌物;雌蜥鳞窝少而小,无白色分泌物。

参考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了解更多>>
裸耳飞蜥

       裸耳飞蜥Draco blanfordii,全长雄蜥(102+190) mm,雌蜥 (93 + 176) mm。生活时背面灰色,常具有成对排列的小黑点;翼膜上有斑驳的黑褐色或橄榄色,通常有纵长的白色细线纹,腹面为一致的柠檬黄色,咽喉部带有蓝色或黑色。头大小适中,吻长与眼眶直径相等或略长,鼻孔直接开向背方,鼓膜裸露;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具棱明显,前额由扩大的鳞片形成倒“V’,形棱脊;眶后有一侧扁的疵状鳞;上唇鳞均为9,下唇鳞雌蜥为8,雄蜥左11右8;喉囊半透明,末端圆,其上覆以比腹鳞大得多的鳞片。雄蜥喉囊长为头长的1.6倍,雌蜥喉囊长仅约为头长的0.7倍。体侧有由五条延长的肋骨支持的翼状皮膜。背鳞大小不相等,平滑或微棱;腹鳞较大,具棱明显,背面有一系列间隔较宽的扩大的具棱大鳞。雄蜥具有较矮的颈褶和较低的尾棘。四肢细弱,前肢向前超过吻端,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腋部或略后。尾细长,为头体长的1.8倍左右。

       参考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了解更多>>
米仓山龙蜥

米仓山龙蜥Diploderma micangshanense,头体长32~70mm,尾长84~154mm。吻端圆,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均起棱。体背有大小不一起棱的鳞片,体侧缀以后端隆起的大棱鳞;腹鳞大小几乎相等,均起棱。四肢被以大小不等的棱鳞。头被褐色,眼眶间有浅褐色横纹;上下眼睑缘细鳞乳白色,眼后有1条褐色纹到口角。尾背面棕灰色,有褐色环纹,腹面较浅。腹部鳞脊、鳞尖褐色。

参考资料: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西藏沙蜥

       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 theobaldi,四肢短小,背和胸、腹鳞光滑无棱。无腋斑。第III、第IV趾有弱栉。成蜥腹部常有大型黑斑。尾的腹面黄白色,无黑环。

       参考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了解更多>>
喉褶蜥

       喉褶蜥Ptyctolaemus gularis,头窄长,长度约为宽的两倍;吻长于眼眶直径;咽喉部有三对彼此平行排列的纵褶,后端弯向中线呈“U”字形。

       参考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