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
峨眉髭蟾

峨眉髭蟾Leptobrachium boringii,雄蟾体长70~89mm,雌蟾体长59~76mm,雄蟾上唇缘每侧各有5-8枚角质刺,雌蟾在相应部位有数目相同的米色小点。头长宽几乎相等背部皮肤具痣粒组成网状肤棱,四肢背面细肤棱斜行,体和四肢腹面满布白色小颗粒;腋腺大,股后腺不显,胯部有一个月牙形白色斑。体背面蓝棕色略带紫色;眼睛上半蓝绿色,下半深棕色;背面和体侧有不规则深色斑点;四肢背面斑纹不规则;体腹面紫肉色,满布乳白色小点。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斑胸钩嘴鹛

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gravivox,喙长而下弯,耳羽棕红色,上体褐色或灰黑色,胸有黑色纵纹或黑点,下体白色,虹膜黄色,喙灰黑色,脚肉褐色。

参考自《中国鸟类图鉴 便携版》


了解更多>>
雪豹

雪豹Panthera uncia,头体长1,100-1,300;尾长800-1,000;后足长265;耳长61;颅全长155-173;体重38-75 kg.。雪豹的基本毛色是一致的浅灰色并有黑色的环或者斑纹。尽管雪豹的毛色变化很大,但最常见的是灰黑色和白色相嵌合。腹部是白色。在头和颈部的斑点是实心的,然而在身体上呈现不规则的圆环。在背部,斑点接合在一起形成了自颈部到尾基部的两条黑色纹线。耳短而圆,位于头的两侧,二者间隔较宽。耳后黑色,并且中心部分是灰白色的。眼睛在猫科动物中明显不同,其虹膜总是浅绿色或浅灰色。尾非常长且相当粗,至少是头体长的75%,而腿看上去不成比例地短。它们的皮毛特别珍贵,其冬毛背部有5 cm长,腹部长达12 cm,毛发密度高达4,000根/cm2。前足比后足更大。它在大型猫科动物中头骨显著地呈高度半球形或拱起。这也说明了基颅长度相对较短,并且该种也是豹亚科动物中唯一下颌窝后突与枕髁间距小于颅基长30%的种类。听泡的外鼓室与内鼓室几乎等大,侧枕突明显延伸到听泡以外。鼻腔较大,在这种头骨大小中超出了期望值。第三前臼齿之前的下颌骨高度至少等于或者甚至大于第一臼齿之后的高度。鼻骨比其他任何豹亚科种类都宽,鼻骨骨缝长度仅比其宽度大5%~20%,并且不向后延伸到上颌那么远。眶内宽度比眶后宽度更宽,相对比例上也比其他豹亚科动物更宽(大于颅基长的25%)。第一上臼齿比其他豹亚科种类更显方形,其宽度小于6mm。齿式:3.1.3.1/3.1.3.1 = 30。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了解更多>>
圆鼻巨蜥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大型蜥蜴,一般全长1-2m,幼体亦长300mm以上。头较小而窄长,颈长,四肢强壮,尾长而侧扁。头体背面被覆小鳞,鼻孔圆形或椭圆形,位吻眼间近吻端处。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瓦氏弯趾虎

瓦氏弯趾虎Cyrtodactylus wayakonei,中等体型,头背部着网状斑纹,全长120~190mm(具次生尾,全长100~110mm),尾长大于头体长,至少是头体长的一倍以上,四肢较长,体略扁,尾细长,呈圆柱形。耳孔直径不及眼径一 半。头宽大于头高。头背部着网状斑纹,上唇鳞7~8枚,下唇鳞9~10枚,腹部鳞片17~19行,背部鳞片光滑,稍有棱;;腹外侧皱褶轻微发达并有大疣粒,腹鳞31~35枚,环体一周鳞85~98枚,体腹面纵列鳞151~163枚,,雄性肛前孔6~8个,股鳞不扩大,无股孔,尾下鳞稍扩大,尾部疣粒平滑。

参考资料:YUAN Si-Qi1, 2, RAO Ding-Qi. A new record of a Gekkonid (Cyrtodactylus wayakonei) from Yunnan, China. ZOOLOGICAL RESEARCH, 2011, 32(6): 684-688.


了解更多>>
大壁虎

大壁虎Gekko gecko,吻鳞不接鼻孔。体型较大,全长可达300mm以上。背部粒鳞间散布的疣鳞约12-14纵列。指、趾间微蹼。尾基每侧肛疣1个或2-3个,雄性肛前孔和股孔16-26个。形态体粗壮,全长224-272mm,头体长大于尾长,为尾长的1.01-1.23倍,吻长大于眼径的两倍。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马来棱皮树蛙

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体长约28mm。吻端高,鼓膜清晰而大,无犁骨齿。生活时背部及四肢上皮肤有大小疣粒,但制成标本后皮肤变得光滑。指、趾末端有明显吸盘,趾间具全蹼,外侧跖间蹼弱。吻部、体背部和肛部上方有3个污白斑或污黄斑,股部近端及胫跗关节处也有污白斑,当蛙在静止匍匐时,该白斑与肛上方之白斑连在一起,其余身体为褐色,但生活时能变色,某些个体通体乌黑且可令污白斑大致消失,只剩下一个淡褐色箭形斑在体中部。四肢灰色、有深色横纹。腹面深灰色、缀以白色斑纹。雄蛙第一指上有浅色婚垫。

参考资料:刘慧宁,陈辈乐.2012.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记录[J].动物学杂志,47(1):51~61.


了解更多>>
大灵猫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头体长500-950;尾长380-590;后足长90-145;耳长35-65;颅全长135-150;体重3.4-9.2 kg。大灵猫区别于大斑灵猫的特征有3条黑色颈纹、无大斑点、7~9个黑色尾环以及m2宽度大于其长度。大灵猫是亚洲最大的地栖灵猫。基色为灰色至灰褐色,在身体和腿上有许多黑点。面颊区除了有小的眼上斑和大的白色鼻斑外再无其他斑纹。该种的颈纹是灵猫中最突出的。两条纯白色宽带贯穿耳间和喉部附近,这些白色宽带周围则是黑色宽带。黑色的中背纹从外耳廓背面贯穿到尾基部。4~7个黑环与更小的完整的白环相互分割。前足的第三和第四趾具有保护爪的皮鞘(后足无皮鞘)。头骨的矢状脊起始于眶间缢痕,在于枕脊连接处变得稍微更高。眶上突钝而小,位于头骨一半处。P4的后附尖是旋转的,比其他该属种类对其中线更平行。P4的上原尖十分退化,形成切割刀片状部分。m1有三角座,其长大于宽,退化的下后尖大约与跟座在同一水平面上。m1的跟座长,其长度约等于m2的长度。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