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Panthera uncia,头体长1,100-1,300;尾长800-1,000;后足长265;耳长61;颅全长155-173;体重38-75 kg.。雪豹的基本毛色是一致的浅灰色并有黑色的环或者斑纹。尽管雪豹的毛色变化很大,但最常见的是灰黑色和白色相嵌合。腹部是白色。在头和颈部的斑点是实心的,然而在身体上呈现不规则的圆环。在背部,斑点接合在一起形成了自颈部到尾基部的两条黑色纹线。耳短而圆,位于头的两侧,二者间隔较宽。耳后黑色,并且中心部分是灰白色的。眼睛在猫科动物中明显不同,其虹膜总是浅绿色或浅灰色。尾非常长且相当粗,至少是头体长的75%,而腿看上去不成比例地短。它们的皮毛特别珍贵,其冬毛背部有5 cm长,腹部长达12 cm,毛发密度高达4,000根/cm2。前足比后足更大。它在大型猫科动物中头骨显著地呈高度半球形或拱起。这也说明了基颅长度相对较短,并且该种也是豹亚科动物中唯一下颌窝后突与枕髁间距小于颅基长30%的种类。听泡的外鼓室与内鼓室几乎等大,侧枕突明显延伸到听泡以外。鼻腔较大,在这种头骨大小中超出了期望值。第三前臼齿之前的下颌骨高度至少等于或者甚至大于第一臼齿之后的高度。鼻骨比其他任何豹亚科种类都宽,鼻骨骨缝长度仅比其宽度大5%~20%,并且不向后延伸到上颌那么远。眶内宽度比眶后宽度更宽,相对比例上也比其他豹亚科动物更宽(大于颅基长的25%)。第一上臼齿比其他豹亚科种类更显方形,其宽度小于6mm。齿式:3.1.3.1/3.1.3.1 = 30。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瓦氏弯趾虎Cyrtodactylus wayakonei,中等体型,头背部着网状斑纹,全长120~190mm(具次生尾,全长100~110mm),尾长大于头体长,至少是头体长的一倍以上,四肢较长,体略扁,尾细长,呈圆柱形。耳孔直径不及眼径一 半。头宽大于头高。头背部着网状斑纹,上唇鳞7~8枚,下唇鳞9~10枚,腹部鳞片17~19行,背部鳞片光滑,稍有棱;;腹外侧皱褶轻微发达并有大疣粒,腹鳞31~35枚,环体一周鳞85~98枚,体腹面纵列鳞151~163枚,,雄性肛前孔6~8个,股鳞不扩大,无股孔,尾下鳞稍扩大,尾部疣粒平滑。
参考资料:YUAN Si-Qi1, 2, RAO Ding-Qi. A new record of a Gekkonid (Cyrtodactylus wayakonei) from Yunnan, China. ZOOLOGICAL RESEARCH, 2011, 32(6): 684-688.
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体长约28mm。吻端高,鼓膜清晰而大,无犁骨齿。生活时背部及四肢上皮肤有大小疣粒,但制成标本后皮肤变得光滑。指、趾末端有明显吸盘,趾间具全蹼,外侧跖间蹼弱。吻部、体背部和肛部上方有3个污白斑或污黄斑,股部近端及胫跗关节处也有污白斑,当蛙在静止匍匐时,该白斑与肛上方之白斑连在一起,其余身体为褐色,但生活时能变色,某些个体通体乌黑且可令污白斑大致消失,只剩下一个淡褐色箭形斑在体中部。四肢灰色、有深色横纹。腹面深灰色、缀以白色斑纹。雄蛙第一指上有浅色婚垫。
参考资料:刘慧宁,陈辈乐.2012.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记录[J].动物学杂志,47(1):51~61.
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头体长500-950;尾长380-590;后足长90-145;耳长35-65;颅全长135-150;体重3.4-9.2 kg。大灵猫区别于大斑灵猫的特征有3条黑色颈纹、无大斑点、7~9个黑色尾环以及m2宽度大于其长度。大灵猫是亚洲最大的地栖灵猫。基色为灰色至灰褐色,在身体和腿上有许多黑点。面颊区除了有小的眼上斑和大的白色鼻斑外再无其他斑纹。该种的颈纹是灵猫中最突出的。两条纯白色宽带贯穿耳间和喉部附近,这些白色宽带周围则是黑色宽带。黑色的中背纹从外耳廓背面贯穿到尾基部。4~7个黑环与更小的完整的白环相互分割。前足的第三和第四趾具有保护爪的皮鞘(后足无皮鞘)。头骨的矢状脊起始于眶间缢痕,在于枕脊连接处变得稍微更高。眶上突钝而小,位于头骨一半处。P4的后附尖是旋转的,比其他该属种类对其中线更平行。P4的上原尖十分退化,形成切割刀片状部分。m1有三角座,其长大于宽,退化的下后尖大约与跟座在同一水平面上。m1的跟座长,其长度约等于m2的长度。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