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指盘臭蛙Odorrana grahami ,体形较大而扁平,雄蛙体长76mm,雌蛙体长89mm左右,大者可达107mm ;头顶平扁,长、宽几乎相等,约为头体长的1/3;吻端钝尖,略超出下唇,吻比眼长;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鼻间距大于眼间距;两眼前角间有一小白点;鼓膜较大,为体长的5.8%-6.8%,距眼近,位于眼后角下方,相距仅有一指的宽度;舌后端缺刻深。雄蛙声囊孔较小,长圆形,近口角 ;左、右犁骨齿列向内中线微斜置,内侧端超过内鼻孔的后缘;前肢较粗壮; 前臂及手长不到头体长之半;指较粗而略扁;关节下瘤发达,外侧3指具指基下瘤,少数标本不显;第二性征雄性第一指具绒毛状婚垫;胸腹部满布小白刺,具一对咽侧内声囊 ;有雄性线;后肢较长,为体长的165%-175%;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后;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比胫略短;指末端浑圆而厚,不形成明显的吸盘,无腹侧沟。趾端与指端同,有的趾端—侧或两侧有腹侧沟,一般多限于其外侧有沟,如两侧有沟,其沟在趾末端绝不相连 ;第一、第五趾游离侧有窄缘膜;指式:3>4>1>2;趾间全蹼,蹼达趾末端,少数标本在第四趾远端2趾节的两侧蹼窄成缘膜状,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关节下瘤发达;内蹠突椭圆形,约为第一趾长的2/5,无外蹠突;无跗褶;身体背面皮肤较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细颗粒连续成网纹,有的具扁平疣粒;头侧唇缘,尤其是口角后肩部上方、体侧及体后端肛侧均有或大或小形状不一的疣粒,雄蛙疣上有成丛的小白剌,雌蛙的剌少或光滑;颞褶短;雄蛙沿下唇缘及胸、腹部满布分散的小白刺,越向后端排列越稀疏,体越大的雄蛙标本刺越明显,雌蛙腹面光滑。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颇大,一般体背面为棕褐色,背部散有不规则绿色斑纹或相连成片;背部全为绿色时,体后部或多或少有棕色斑纹;体侧暗棕色,越向后色越深,疣上为金黄色,有的杂以少许绿色;口缘黄色或与浅金绿色交织而成的斑点;四肢有棕褐色与黄色相间而成的规则或不规则横纹,少数标本横纹为绿色,股、胫部一般各有横纹5-7条;腋部及胯部浅绿黄色;咽喉及腹部为灰色或黄色,少数标本腹部乳白色;后肢腹面亦为浅绿黄色,或者具有深棕色斑点。液浸标本为体背面深褐色,绿色部位呈青灰色,背部有大的圆形深褐色斑,多在疣粒部位;体侧者相连成云斑或为分散的大圆斑点;四肢深浅相间的横纹明显;腹面颜色深浅、斑点疏密变异亦大,或为全白色仅咽喉部有浅灰色斑,或灰褐色细点极多,使腹面成为灰褐色;四肢腹面多少有灰褐色斑 卵: 卵径2.7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白色 蝌蚪: 第36~39期蝌蚪全长54mm,头体长19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91%左右;头体细长暗绿色,尾部棕黄色,体尾满布褐黑色斑点;尾肌发达,尾鳍低平,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I:3+3/1+1:Ⅲ;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错排列;口角乳突一排,副突少。刚变成的幼蛙头体长16~19mm。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雄蛙体长56mm,雌蛙体长62mm左右;体型较粗短;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钝而明显;鼻孔在吻眼中间;颊面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眼间距小于鼻间距和上限睑宽;鼓膜约为眼径之半;舌后端缺刻深;犁骨齿两短列斜线,位于内鼻孔内后方;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上端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上方形成曲折状;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较细长;关节下瘤发达;内、外掌突均明显,外掌突较小 ;第一指上有极明显的灰色婚垫,腹面观可分为4团连续的瘤状物,基部2团大,其间的界限清晰而间距窄,近腕部一团等于或略大干指部一团,远端2团小而其间的界限不分明;具红色雄性线;后肢较短,约为体长的160%;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鼓膜,个别的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指端钝圆;趾略扁而末段变窄,趾端钝圆;指式:3>1>4>2 ;蹼较发达,略超过2/3蹼,即除第四趾两侧的蹼达到或略超过第三关节并以缘膜达趾端外,其余各趾之蹼均达趾端,蹼缘缺刻较浅,外侧3趾间的缺刻最深处几乎达到各趾第三关节之连线,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关节下瘤小;内蹠突呈长椭圆形,其长约为第一趾长的l/2,外蹠突极小或无;背面皮肤较粗糙。背部及体侧有分散较大的圆疣及少数长疣,有的其间尚有小疣或痣粒;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基部有密集扁平小疣。跗褶有2条,较明显;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