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噪鹛Garrulax variegatus,英文名Variegated Laughing Thrush。雄羽色相似。额基淡茶黄色,头顶灰褐或暗橄榄灰色,眼先、贯眼纹和耳羽黑色,有的耳羽淡而具白色或呈暗橄榄灰色,眼后有一小白点,有的还具细而不明的白色眉纹和眼圈,脸浅白或棕白色。背橄榄褐色或橄榄灰褐色,两翅覆羽与背大都同色,初级覆羽黑色,大覆羽砖红色或栗褐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初级飞羽基部外嘲辉金黄色,向端部逐渐变淡而带些灰色,次级飞羽外翻基部黑色,在翅上形成显著黑斑,外翱余部灰色而具白色端斑,内翻和三级飞羽全黑色,所有飞羽均具白色或灰白色尖端。中央两对尾羽约占全长3/4的基段黑色,其余部分灰色具细窄的白色端斑,次两对尾羽黑色部分变小而灰色部分相应增大并缀有黄色,尤其外翻黄色渲染较多,到外侧尾外翻几全为橄榄黄色而黑色消失,所有尾羽亦都具白端。颏、喉色,胸和两胁浅灰褐色,腹黄白色,肛周至尾下覆羽辉茶黄色。虹膜淡黄绿色或草褐色,嘴黑色,脚淡橙褐色。主要以甲虫、天牛、瓢虫、蝉、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为食,也吃少量植物、花、果实、种子和草子。繁殖期6~8月。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丽色噪鹛Garrulax formosus,英文名Exquisite Laughing Thrush。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灰褐或灰橄榄褐色,各羽中心黑色,形成粗著的黑色中央纵纹和灰色羽缘;眼先、颊、脸、眉纹、头侧黑色,耳羽银灰色或灰白色、具黑色轴纹;后颈、上背棕褐或赭栗色,腰和尾上覆羽棕褐或橄榄褐色。中央尾羽深江或紫红色,外缘鲜红色,外侧尾羽内翻红褐色或暗褐色,外翻鲜红色或深红色。初级覆羽鲜红色,其余覆羽同背;飞羽暗褐色,外翻具宽阔的鲜红色羽缘,越往内鲜红色羽缘逐渐扩大到整个外翈,仅尖端为蓝灰色,这些鲜红色外啊和初级覆羽相连成一大块红色块斑,极为鲜艳夺目。颏、喉、上胸和颈侧黑色。下胸、上腹和两胁棕褐色,向后逐渐转为棕橄榄褐色或橄榄褐色。尾下覆羽暗橄榄褐色或棕褐色,腋羽棕褐色,翅下覆羽棕色。虹膜褐灰色,嘴黑色或黑褐色,脚、趾暗紫褐色或黑褐色,微带黄色,爪黄色。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5~7月。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褐灰雀Pyrrhula nipalensis,英文名Brown Bullfinch。鸟眼先和嘴基羽毛暗褐色,眼下有一白斑,额、头顶和枕灰褐色,各羽中央黑褐色,羽缘淡灰褐色形成鳞状斑。背、肩灰褐色沾巧克力色,下背黑色,腰白色,尾上覆羽和尾黑色具紫色光泽,中央尾羽还沾红铜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与背同色,内侧大覆羽端部约3/4为淡灰褐色沾巧克力色,其余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紫色泽,最内侧一枚次级飞羽外嘲羽缘赤红色,有的仅端部具一黄白色或紫铜色块斑。下体自颏到胸和两胁灰褐或灰葡萄褐色,腹中央至尾下覆羽转为白色,腋羽和翼下覆羽亦为白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最内侧一枚飞羽外翱羽缘不为红色而为草黄或棕白色。虹膜褐色,嘴绿角色、尖端黑色,脚肉褐色。主要以树木、灌木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草子、植物芽苞、嫩叶、花蕾等植物性物,间或亦吃部分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中华青鳉Oryzias latipes,体长形, 略侧扁, 背缘较平直, 腹缘略呈弧形。头前部平扁。吻短而宽。眼大。眼间距宽而平坦。口小, 上位, 口裂横直, 后端远离眼前缘。下领长于上领, 领齿细小。口角无须。鳃膜左右相连。头体均被圆鳞。无侧线。背鳍基短, 后位, 起点位于臀鳍基中点的后上方。胸鳍末端圆钝, 伸达腹鳍基部。腹鳍腹位, 末端伸达或超过肛门。肛门靠近臀鳍基部。臀鳍基部长, 伸到背鳍基底的后下方, 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前下方。尾鳍截形。背部淡揭色, 腹部白色。体布有黑色小斑点, 体侧中轴之上尤为显著。头背部具一马蹄形黑斑。沿背部正中以及体侧自胸鳍末端至尾鳍基各具一黑色纵条纹。臀鳍基两侧各有一由黑点连成的岔形线纹, 在臀鳍基之后合并为一条, 并延伸到尾鳍基。腹鳍和臀鳍具稀疏小黑点。腹膜呈深黑色。生殖季节, 雄性臀鳍最后5一6 枚鳍条稍长, 后缘具瘤状突起。
凉北齿蟾Oreolalax liangbeiensis,雄性体长47~56mm,雌性体长56~66mm,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略突出于下唇,吻棱清晰,颊部向外倾斜,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与上眼睑几乎等宽 ,瞳孔纵置,鼓膜隐蔽,有鼓环,耳柱骨长,颞褶较厚,上颌齿发达,舌后端缺刻显著,前肢长而略粗壮,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近端关节下瘤小,内掌突大而略圆,位于第一指基部,外掌突小,椭圆形,雄性上臂背面有刺,第一、二指婚刺细密;胸部刺团一对、较大,刺细密,左右相距较窄,后肢较短,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指、趾端圆,趾侧缘膜发达,指式:3>4>l=2;趾式:4>3>5>2>l ,第一、第二趾外侧约2/3蹼,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约为半蹼,第四趾约为1/3蹼,关节下瘤不显,内蹠突长约为第一趾长的3/5,无外蹠突,背部皮肤粗糙,满布大小刺疣,头部疣小而扁平,刺稀少;上眼睑、头侧(包括颞褶)及上、下唇缘均满布细小刺疣,颞褶下方有长形或圆形大小不等的刺疣;背部疣粒较大多成圆形,越向背后方疣粒越多而密集,疣粒上满布大小黑刺;体侧疣粒稀疏无大黑刺,除前肢上臂和股、胫部背面有较多刺疣外,四肢其它部位疣小且少。腋腺,股后腺浅色腹面皮肤光滑;雄蟾下唇下缘小刺密集,尤以下唇前缘中央形成圆团状;腋腺扁平无刺;前肢腹面有浅色疣粒,后肢腹面光滑。雌蟾背面疣少无刺,腋腺显;腹部可透视待产之卵。生活时背面褐棕、深黄或略带棕色,有许多黑色圆斑点,多在刺疣部位;体侧、四肢背面及少数的疣粒粒顶端棕黄色,四肢上宽黑横纹明显,前肢及股、胫部各有3-5条。跗、蹠部亦有黑横纹。腹面为一致的浅黄灰色,无任何斑点。液浸标本棕灰色,疣粒部位之深色圆斑及四肢上横纹显著,腹面淡黄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