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足树蛙Rhacophorus verrucopus,背面皮肤较光滑,仅有分散的痣粒;前臂外缘有锯齿状肤棱;跟部有三角状小肤褶;跗、跖部后外侧有断续成行的圆疣或长疣,略成锯齿状;肛上方有疣粒排列成的横肤褶。胸、腹部及股部腹面满布扁平圆疣,咽喉部的疣小而稀疏。整个背面除上眼睑为灰棕色外,其余各部为棕黄色,其上有灰褐色小点;四肢背面有灰褐色横纹,上臂后侧为橙黄色,股前、后及跗足部前内侧为橘红色;肛上方肤褶呈乳白色;指蹼橙黄色;除外侧2趾间的蹼为灰色外,其余趾间蹼为橘红色,并有微小灰色点。腹面乳黄色,仅腹后部及四肢腹面有灰色麻斑,前臂及跗、蹠部外侧均有略成锯齿状的肤棱,眼部上方有三角状小肤褶;肛上方有疣粒组成的横肤褶;趾间具全蹼。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吴氏齿突蟾Scutiger wuguanfui,雄蟾体长77.5-83.8mm,雌蟾体长116.7mm;体型肥硕,雌性明显大于雄性;头较扁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瞳孔纵置;无鼓膜和鼓环;上颌无齿;无犁骨齿;前臂长和手长几相等,前臂及手长略大于体长之半;内、外掌突几等大或外者较小;雄性第一、二、三指内侧婚刺大;胸部有刺团2对,几等大,其上小黑刺密集;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口角;左右跟部相距宽;足长远大于胫长;指、趾端圆;趾侧有缘膜;指间无蹼;趾基部具蹼迹;蹠底面无疣粒;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皮肤粗糙,体背的瘰粒较体侧的瘰粒扁平,每个瘰粒上有几颗小刺;颏部和上胸部有许多黑刺,咽部、胸腹部和四肢腹面光滑,雄性有胸腺和腋腺各一对,几等大,其上有密集细刺。头、体和四肢背面深褐色,上下颌缘呈浅棕色;体腹面灰褐色;颏部和四肢腹面深褐色 蝌蚪: 第36期蝌蚪深灰色,体形细长,尾长是头体长的1.5倍,尾鳍窄;唇齿式多为I:3+3/3+3:I,角质颌强。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凸肛异角蟾Xenophrys pachyproctus(凸肛角蟾Megophrys pachyproctus),雄蟾体长35.3-36.2mm,雌蟾体体长35.8mm;体型小;头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短,盾状,显著的突出于下唇;吻棱极显著;颊部垂直而颊面内陷;鼻孔在背面不易看到,位于吻眼之问;鼻间距等于眼间距而略大于上眼睑宽;瞳孔纵置;鼓膜卵圆形,斜置,距眼较远,略等于鼓膜之直径;舌后端圆,微具缺刻;犁骨棱两斜行,后端膨大且具细齿,左,右不相连,位于内鼻孔内侧;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小,裂隙状;前肢细;指细长,趾细长;无关节下瘤;内掌突扁平但不甚明显,无外掌突;雄蟾第一指上有灰色婚垫,上面的婚刺细密;无雄性线;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左右跟部略重叠;胫长及体长之半;指端圆,趾端圆;指式:3>4>1=2;第三、第五趾等长;无关节下瘤;内蹠突扁平,无外蹠突;皮肤较粗糙,背部及四肢上而均有排列成行的、分散的粉红色小痣粒,枕后背中央的痣粒排列成“X”形;在颞褶后方有纵肤棱至胯部,其上有粉红色痣粒;上眼睑帘状肤褶清晰;颞褶呈钝角状,在弯向肩基部的部分较粗厚,褶上也有痣粒:雄蟾体后端略隆起向后作弧状凸出,然后折向下前方斜达肛孔部位,其皮肤内为脂肪体。体侧及四肢背面有少数小圆疣,股、胫部的排列规则。胸侧有一对浅色小白腺;有一对股后腺。生活时背面棕黄色;两眼之间具镶浅色边的三角形深色斑;沿着成行或分散的痣粒处颜色较深;上颌缘有深浅相间的纵纹,眼下方者大;沿颞褶下方色深;四肢上有深色横纹;肛周围为灰褐色,上方镶以灰白色细纹;胯部、股部前后方及股腹面近端均为橘红色;指、趾端为淡红色;跗、蹠及趾腹面灰褐或黑褐色;体侧下方及整个腹面均有许多灰黑色斑点;咽喉部中央的一灰黑色短纵纹较明显;沿下唇缘有乳白色小点。雌蟾背腹面的色斑均较雄蟾的浅。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双斑树蛙Rhacophorus bipunctatus,雄蛙体长31.6~38.7(34.9)mm(n=3),雌蛙体长50.1~55.7(52.9)mm(n=2) ;吻端圆或有一个尖肤突,吻与眼径等长;吻棱略显;颊部凹入;眼间距大于上眼睑之宽; 鼓膜为眼径之半;犁骨齿两斜列,位于内鼻孔内侧前缘;雄蛙有咽下声囊;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鼻孔;指吸盘大于趾吸盘,几乎与鼓膜等大;指间近似于全蹼;趾蹼达趾吸盘处;关节下瘤发达;背面皮肤光滑,腹面具颗粒状扁平疣,前臂到第四指、跗部到第五趾的外侧和肛上方有弱肤棱,跟部有一个小的三角形肤褶。背面颜色和斑纹变异颇大,常有变色,多为绿色、蓝色、灰蓝色或灰紫色等,无斑或散有深色小斑点;肱部无色斑,体侧腋部有大小黑斑各一个,其后常常有一个较小的黑斑;指、趾橙黄色或外侧指、趾绿色等。幼蛙背面浅黄褐色,腹面白色;四肢黄色。西藏墨脱南部(罗龙)的标本趾蹼鲜红色,体侧没有黑斑;第25期蝌蚪全长26mm,头体长11mm左右;背面灰色,腹面带有黄色,无斑。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位于头背侧,出水孔位于体左侧;肛孔位于尾基右侧;尾末端圆,上尾鳍较下尾鳍略高;唇齿式为I:5+5/Ⅲ(或1+1:Ⅱ);口角处有蜃乳突1~2排,下唇缘为连续的两排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隆枕蟾蜍Duttaphrynus cyphosus,雄蟾体长70~78mm,雌蟾体长74~128mm;头宽大于头长;吻短而钝;吻棱显著;鼻孔位于吻端;颊部向外倾斜,有深的凹陷;鼻间距显然小于眼间距;鼓膜小而显著;上颌无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前臂及手长为体长之半或略超过;关节下瘤不成对;内掌突小,椭圆形,外掌突大而圆;雄蟾第一、第二指或内侧3指具棕色婚刺;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足与胫几乎等长;指端钝圆;趾端钝圆;指式:3>1>2>4;第一、第二、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具1/3蹼,第四趾外侧具微蹼;关节下瘤不成对;内蹠突椭圆形,略大于外蹠突;皮肤粗糙。头顶、耳后腺间具稀疏小疣,其余背面满布大小圆形锥状瘰疣;上眼睑小疣密集;耳后腺大而显著,略呈三角形;胫部无大瘰粒。腹面满布均匀小刺疣。生活时背面黄棕、灰揭或黑褐色,吻端至肛前有一浅色细脊纹;上眼睑间有一较宽的弧形斑,头侧有3条深色纵斑;雌蟾沿背正中向体侧有几条斜行棕黑纹,略对称排列;四肢背面有不规则的横纹。腹面浅黄白色,具深灰色斑。雄蟾背面无花斑。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