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噪鹛Garrulax lunulatus,中型鸟类,体长24~28cm。额至头顶多为栗褐色,眼先、眼周和眼后纹均白色,形成一宽的白色眼圈。像戴的眼罩,在头部极为醒目。其余上体浅褐色,各羽均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棕色端斑,形成明显的鳞状斑或横斑,亦甚醒目。飞羽具白色端斑,外侧初级飞羽蓝灰色。繁殖期间主要以甲虫、毛虫等昆虫为食,非繁殖期间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
斑背燕尾Enicurus maculatus,中型鸟类,体长24~25cm。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其余头、颏、喉、胸黑色,后颈有一白领,背黑色具圆形白色斑点,腰白色,两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尾呈深叉状,黑色、具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肉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7月间,少数迟至8月。通常营巢于山地森林中溪流沿岸。
白尾蓝地鸲(白尾斑地鸲)Cinclidium leucurum,小型鸟类,体长15~18cm。雄鸟通体蓝黑色。前额、眉纹和两肩辉钴蓝色,下颈两侧隐约可见白斑,除中央和外侧各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基部具白色,在黑色的尾部形成左右各一块白斑,极为醒目。雌鸟通体橄榄黄褐色,上体较暗,两翅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缘,眼周皮黄色,腹中部浅灰白色,尾具白斑。虹膜暗褐色,嘴、脚雄鸟黑色,雌鸟黑褐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小型鸟类,体长14~15cm。雄鸟上体灰蓝色(台湾亚种额与头顶石板黑色而沾黄橄榄色)具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橙棕色或橄榄黄色(台湾亚种)。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淡黄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殖期5~7月,营巢于山地针叶林中。
白眉姬鹟(三色鹟)Ficedula zanthopygia,小型鸟类,体长11~14cm。雄鸟上体大部黑色,眉纹白色,在黑色的头上极为醒目。腰鲜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白斑。下体鲜黄色。雌鸟上体大部橄榄绿色。腰鲜黄色,翅上亦具白斑。下体淡黄绿色。虹膜暗褐色,嘴雄鸟黑色,雌鸟上嘴褐色,下嘴铅蓝色,脚铅黑色。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下旬5月初即见雌雄鸟相互追逐,雄鸟亦开始呜叫和占区。
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小型鸟类,体长9~llcm。上体绿色,眼周有一白色眼圈极为醒目。下体白色,颏、喉和尾下覆羽淡黄色。雌雄鸟羽色相似,虹膜红褐或橙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稍淡,脚暗铅色或灰黑色。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4~7月,有的早在3月即开始营巢。
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小型鸟类,体长10~1lcm。头顶至后颈棕褐色,其余上体酱褐色,颊、颏、喉银灰色,尾黑褐色,外侧3对尾羽具白色楔状端斑。下体白色,两胁葡萄红褐色,胸具宽阔的褐色胸带。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蠕虫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种子与嫩叶。
蓝鹀Latoucheomis siemsseni,小型鸟类,体长12~14cm。雄鸟通体石板灰蓝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翅黑褐色具蓝灰色羽缘,尾黑色或蓝黑色、具灰蓝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具楔状白斑。雌鸟头、颈、上背、颏、喉胸概为棕黄色或棕褐色,腰至尾上覆羽石板灰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两翅黑褐色,羽缘棕褐色,尾灰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具大型楔状白斑。主要以草籽、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