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腹松鼠Callosciurus pygerythrus,别名伊洛瓦底江松鼠。个体较赤腹松鼠小,体长170~210mm。体背面及尾背面呈橄榄褐色,体侧颜色较淡而呈灰褐色;头部、四肢足背暗灰色,上、下嘴唇和吻部污白色;腹部淡蓝灰色;尾部具灰黑、淡黄和淡白色等相间环纹,尾端黑色。主要取食芭蕉和香蕉的花蕊,也吃其他野果和昆虫。每年繁殖1次,每胎3~4只。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川西鼠兔Ochotona gloveri,别名栗耳鼠兔、格氏鼠兔。数量稀少,属稀有种类。体型大小似灰鼠兔,体长约178mm,体重约160g。鼻吻及前额暗黄色,须毛白色;耳背面栗褐色,里面淡黄色,耳基部前端有明显的的浅黄色长毛丛;夏季体背面灰褐色;腹面淡白色,毛尖淡黄色。主要以野草为食,有储存干草的习性。
北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名白脸猴,体长450~650mm,前肢很长。雄性灰黑色,头顶有隆起的冠毛,脸黑褐色,面颊两侧自嘴角至耳上部各有一块向上伸的白毛;雌性体毛呈灰黄色,无冠毛,头顶有一黑斑,自嘴唇上部围绕一圈淡黄白色的毛,手指和脚趾为黑褐色。主要食物为植物果实、嫩叶、嫩芽、花及昆虫、鸟卵等。隔年一胎,孕期七个月,每胎产一仔。
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别名红催生、飞生虫、飞生鸟。大型鼯鼠,体重约2kg。鼻吻部向后沿面颊下边至耳基部白色;体及皮膜背面赤褐色,体背后部有一大块浅黄或花白色毛区;腹面淡橙棕色,中间有白色毛区;尾基部背面有一块白斑。夜行性;以坚果及其他果实和嫩叶为食。
熊猴Macaca assamensis,别名阿萨姆猴、大青猴、喜马拉雅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长560~650mm;貌似猕猴,但体形较大,憨态似熊。头大脸长,吻突出;面部肉色,老年生黑斑;头顶有“毛漩”,顶毛向四周放射;头、颈淡黄色;体背棕褐色或棕黄色;腹部淡灰或略染黄色。肩部毛较长,体毛粗而蓬松;尾毛稀;基部深棕色,尖端稍淡,像裸露的小棍,尾长不及体长之半。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别名黑猴、雷猴、黑金丝猴、反鼻猴、仰鼻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形粗壮,体长740mm~830mm,尾长510mm~720mm。头顶有一尖长的黑灰色冠毛,鼻孔向上仰。脸灰白色,唇粉红色,眼周和鼻部青灰色,颊下部、喉、颈侧、前肩、胸、腹、臀部两侧长有白斑;毛长而白,毛最长可达230mm。四肢外侧及尾均黑灰色,手、足黑色。初生幼仔浅灰白色,嘴粉红色,四肢趾尖,樱桃红色。
黑熊Ursus thibetanus,别名狗熊、黑瞎子、狗驼子、亚洲黑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型比棕熊小,体重约150kg。体毛全呈漆黑色而富有光泽,颈部两侧毛特别长,形成簇状毛丛;胸部毛短,且有一“v”字形白斑。嗅觉、听觉灵敏,但视觉差。不同地区黑熊的繁殖期季节不同,孕期约7个月,通常每胎2仔,产于树洞中。3~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食性基本与棕熊相同,也可上树采食野果。
灰头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体长340mm,尾长410mm。中型,吻、口缘、鼻部,眼周及颏部为棕红色。耳后具一簇棕色毛丛形成的棕色斑块;头顶、颈、及肩为灰色,毛尖略带棕色,才棕色毛尖至背部及体侧逐渐减弱。背、腰部主要为深灰色。尾灰色,毛尖略带暗棕色至尾端为暗黑色。腹部灰色,毛尖略带浅棕色,四足及飞膜边缘红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