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山雀Parus morttantts,小型鸟类,体长11~13cm。额、头顶至后颈暗褐、栗褐或黑色,脸颊、耳羽和颈侧白色,在头侧形成一大块白斑。背褐灰、暗褐或赭褐色。颏、喉黑色,其余下体灰白色或棕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繁殖期4~6月。3月末4月初开始配对,4月中下旬开始占区和营巢,也有少数迟至5月中旬才开始营巢。
白喉红尾鸲Phoenicurus schisticeps,小型鸟类,体长14~16cm。雄鸟额至枕钴蓝色,头侧、背、两翅和尾黑色,翅上有一大形白斑,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颏、喉黑色,下喉中央有一白斑,在四周黑色衬托下极为醒目,其余下体栗棕色,腹部中央灰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沾棕,腰和尾上覆羽栗棕色,翅暗褐色具白斑,尾棕褐色。下体褐灰色沾棕,喉亦具白斑。主要以金龟子、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5~7月。营巢于树洞、岩壁洞穴及河岸坡洞中。
白喉噪鹛 Garrulax albogularis,中型鸟类,体长26~30cm。前额或整个头顶棕栗色,其余上体橄榄褐色。颏、喉白色,胸具橄榄褐色横带,腹辉棕色或棕白色。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营巢于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林下灌木或距地不高的小树枝杈上。
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中型水鸟,体长41~46cm。嘴、脚深红色。夏羽头暗褐色,在靠颈部具黑色羽缘,形成黑色领圈。肩、背淡灰色,腰、尾和下体白色。外侧两枚初级飞羽黑色,末端具显著的白色翼镜斑。其余初级飞羽基部白色,具黑色端斑,飞翔时极明显。冬羽头、颈白色,眼后具一黑色暗斑,其余和夏羽相似。主要以鱼、虾、软体动物、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繁殖期6~7月。
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小型鸟类,体长15~19cm。上体粉红褐色或棕灰褐色背微具暗色纵纹,前额白色,其后有一宽的黑色带斑,横跨于头顶前端;在此横带两端各有2~3枚黑色长羽形成的羽簇伸向头后,在头顶两侧形成角状,故名角百灵。最外侧尾羽白色。下体白色具宽阔的黑色胸带。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5~8月,随地区而不同,在低海拔温暖地区,繁殖期稍早,5月中旬即开始产卵。
灰雁Anser anser,大型雁类,体长70~90cm,体重2.5~4kg,体大而肥胖。嘴、脚肉色,上体灰褐色,下体污白色,在我国雁类中体色最淡。野外容易识别。虹膜褐色,跗蹠亦为肉色。主要在白天觅食,夜间休息。常成家族群或由数个家族组成的小群在一起觅食。繁殖期为4~6月,一般2~3龄性成熟。通常在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筑巢。
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小型鸟类,体长10~13cm。上体棕褐色,头顶较暗,眼先和眼圈白色,两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和翅上大覆羽具淡棕色羽缘,尾棕褐色。下体白色,胸和喉侧栗褐色,下嘴和脚黄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小型鸟类,体长17~22cm。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两广亚种无此白环,头顶至枕全黑色)。耳羽后部有一白斑,此白环与白斑在黑色的头部均极为醒目。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色具黄绿色羽缘。颏、喉白色,胸灰褐色,形成不明显的宽阔胸带。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亦为黑色。白头鹎为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繁殖期4~8月。营巢于灌木或阔叶树上、竹林和针叶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