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
双全白环蛇

双全白环蛇Lycodon fasciatus,最大全长雄性(740+217) mm,雌性(480+122) mm。全身具有黑白相间的环节,有时背部白环节的中央具有棕色斑。黑节在体前约占6-7枚鳞片,在体后约5-6枚鳞片,白节在体前约占1枚鳞片,在体后约占1枚鳞片。黑节环绕周身,在躯干部有24-40节,在尾部有10-16节。头前部为淡黑色,头后部两边呈白色。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了解更多>>
白眉腹链蛇

白眉腹链蛇Amphiesma boulengeri,小型游蛇,全长0. 5m左右,体尾细长;头背棕褐,密布黑色虫纹,有背面灰黑色,有一对浅色侧纵纹。头背暗褐色,散有灰黑色虫纹,一对乳白色小眼斑位于顶鳞近中部靠近顶鳞沟的两侧;鼻鳞下部、颊鳞及眶前鳞的一部分散以灰色纹;每侧有一象牙白色线纹,始于眶后鳞下部,经第6上唇鳞上后角,延至枕侧,与体侧纵纹 相连、腹面乳白色,腹鳞两侧各有一黑斑,前后缀连呈两条链纹。2镶黑边的浅色顶斑;眼后有2白色眉纹,后延至枕侧,与体侧浅色纵纹相连。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条纹龙蜥

条纹龙蜥Diploderma fasciatum​,曾用名条纹攀蜥,四川攀蜥是本种的同物异名,全长雄蜥 (70+124)mm,雌蜥 (64+110) min。体背色泽深暗,以黑褐色为主,杂以浅黄绿色。其中头背面分散的小斑点,肩部的二横斑,躯干中部两侧的大块状斑彼此在背面以一较窄横斑相连,尾基部两侧的小斑块,前三枚颈鬣及四肢背面的大棱鳞均为黄绿色。尾背面黑褐色与土黄棕色相间排列呈环纹。腹面色泽较浅,颌下及喉部浅褐色,杂有稀疏黑褐色点斑,躯干腹面褐色,其余部分暗褐色。头较窄长,头长几为头宽的一倍半,吻端钝圆,略超出下领;吻棱与上睫脊相连续,均极明显;两颊较平直,鼓膜被鳞。头背面较平坦或额部微凹下,被覆着大小不等的鳞片,鳞具细粒状或短脊形突起,吻鳞宽而低,上缘与3枚小鳞相接;吻鳞与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有1号左1右2;鼻鳞扁圆形,鼻孔位于中部偏上方;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相接;每侧上唇鳞7-9枚,常左右不对称,与眼眶之间隔3行小鳞,中间一行最大,前接鼻鳞后达口角上方水平处,由前向后共计11枚。每侧下唇鳞7-9枚,一号右侧为10,其内侧由前向后相隔1-3行小鳞和大鳞一行;颌中部鳞片大小不等,平滑,渐近颈部鳞片游离缘变尖,微棱起;无喉褶,喉鳞较腹部其余鳞片小得多,肩前方有明显的肩褶。颈鬣由5-7枚侧扁的鳞片构成,前2枚较小,后数片甚大;颈鬣与背鬣相连续,背鬣较低。躯干背面被覆着大小不等起棱或平滑的鳞片,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形棱鳞。近背鬣两侧,大棱鳞缀成纵行,背侧上方鳞尖向后上方,其余鳞尖向后或向后下方,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排列整齐,全部显著起棱;尾基部圆柱形而略膨大,向后逐渐侧扁,其上覆以棱鳞,尾基部上方体尾交界处的两侧各有一大棱鳞;四肢适中,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指趾略侧扁,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与眼之间。雄蜥头较大,颈鬣发达,尾基部较粗。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昆明龙蜥

昆明龙蜥Diploderma varcoae,曾用名昆明攀蜥,长雄蜥(71+118)mm,雌蜥(73+116)mm。生活时头体背面浅褐色,沿背脊有5-7个黑褐色三角形斑块,前后斑纹排列成一纵行,或前后斑纹彼此交错排列,或三角形斑前后互相连续,三角形尖端朝向后,但亦有个别变得不呈三角形者。在背脊三角形斑纹的两外侧各有一条浅色纵线纹。上下唇缘黄白色,从眼到口角有一黑色线纹,四肢及尾背面有黑色横纹,腹面为一致的黄白色,或杂以灰黑色。头宽为头长的三分之二左右,吻端较钝,略超出下颌;吻棱与上睫脊呈刀状,彼此相连续;两颊明显凹陷;鼓膜裸露小而明显。头背较平坦,前额微凹,而雄蜥两眼间显著凹陷,前额中部微凸,被复着大小不等的棱鳞,鳞具短脊或由细粒缀成之线状突起;吻鳞宽而低,高为宽的四分之一,上缘与5枚小鳞相接;鼻鳞大,卵圆形;鼻孔圆形,位于鼻鳞中央偏后;鼻鳞与吻鳞间相隔一枚小鳞,鼻鳞与第一上唇鳞相接或相隔一枚小鳞;每侧上唇鳞7-8枚,偶有一侧为9或6枚者,常左右不对称,上唇鳞内侧有二行鳞与它平行,仅略短于上唇鳞;颏鳞三角形,前宽后窄,下唇鳞数与上唇鳞一致。无喉褶,肩前褶明显。颈鬣较发达,与背鬣相连续;体背复以大小不等的棱鳞,其间杂以显著隆起的大棱鳞,近背脊两外侧的大棱鳞前后缀成二纵行,躯干腹面鳞片大小几乎相等,排列整齐,全部显著起棱,棱尖向腹后方;尾基部膨大而呈圆柱形,向后略侧扁,其上覆以起棱大鳞,棱端向后尖出,尾基部上方两侧后肢前面有一隆起;尾长不到头体长的两倍。四肢大小适中,被以大小不一致的棱鳞,第III ,IV指几等长,第IV趾长于第III趾短于胫长而与头宽约相等。指趾均具有锐利的爪,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达颈与鼓膜之间。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Wang K, Che J, Lin S, Deepak V, Aniruddha D, Jiang K, Jin J, Chen H, Siler CD. 2018. Multi-locus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Mountain Dragons of the genus Japaluras. l. Gray, 1853 (Reptilia: Squamata: Agamidae).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了解更多>>
铜蜓蜥

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雄性头体长55—90mm,尾长97—158mm;雌性头体长63—95.6mm,尾长101—150mm。背面古铜色,背脊有一条黑脊纹,体两侧各有一黑色纵带,其上不间杂白色斑点或点斑,纵带上缘镶以浅色窄纵纹;环体中段鳞行一般34—38行,第Ⅳ趾趾下瓣16—22枚。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横斑锦蛇

横斑锦蛇Euprepiophis perlacea,与玉斑锦蛇很相似,但体尾背具狭的镶白边的黑横斑;背鳞19行,背中央或体后部背中央有数行鳞片起棱,而玉斑锦蛇头后和体中部背鳞数均在21行以上,全部平滑无棱。体全长雄性(940+210)mm, (884+146)mm;雌性(1055+189)mm, (865+194) mm。体尾背茶褐色具有许多狭的镶白边的黑横斑,每两个相邻横斑两端靠近形成约有37个卵圆环;体侧及腹面铅灰色,腹面具有镶白边的黑斑;头背茶褐色,头背前端有二个黑横斑,后端有倒“V”字形的斑纹,眼后有黑斑。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八线腹链蛇

八线腹链蛇Amphiesma octolineata,云贵高原及川西山区各种静水水域及其附近常见的一种中型游蛇。背面黑褐为主,呈深浅相间的若干纵纹,常有腹链,腹链外侧常呈浅红色纵纹。背鳞最外行平滑,每一鳞片后端略有缺凹。体型等,雌性全长(560+131) mm(云南)。头背暗褐色,上唇鳞及头腹面浅黄色,唇鳞缘多有黑褐斑。躯干及尾部色斑变异甚大,总的特点是显示出深浅相间的若干纵纹,大致由以下部分组成:背面灰褐的基色上,背侧位置有二条黑色或黑褐色纵纹,始自眼后,通达尾末;腹鳞与D1间鳞沟黑色构成的黑色折线,此折线或有或无;腹鳞近外侧有一黑色点斑,前后缀连成链纹,此链纹或有或无,或始自颈后,或始自体前段;腹链与折线间常为浅橘红色;左右腹链之间为淡黄绿色。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圆鼻巨蜥

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大型蜥蜴,一般全长1-2m,幼体亦长300mm以上。头较小而窄长,颈长,四肢强壮,尾长而侧扁。头体背面被覆小鳞,鼻孔圆形或椭圆形,位吻眼间近吻端处。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