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科
白眉鸭

白眉鸭(Spatula querquedula),是雁形目鸭科匙嘴鸭属的鸟类。俗名溪的鸭、巡凫、小石鸭。白色眉纹显著。冬季常集大群活动,也常混群于浮鸭类中活动。越冬于华中、华东、华南的一些地区,包括台湾和还办;迁徙时经过东北和华北地区。

参考自《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了解更多>>
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英文名Scaly-sided Merganser。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雄性头部黑绿色,具长羽冠,上背黑色,体侧、下体白色,两胁具黑色同心斑纹,在两胁形成显著地鳞片状斑纹;胸白色而有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又异于普通秋沙鸭。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羽冠短,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与红胸秋沙鸭的区别在于体侧有黑色鳞状斑。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了解更多>>
疣鼻天鹅

疣鼻天鹅Cygnus olor,雄鸟前额具明显黑色疣状突,通体雪白色,雌鸟似雄鸟但无疣状突或较小,体型也较小,虹膜褐色,喙橘红色,脚黑色。

参考自《中国鸟类图鉴 便携版》


了解更多>>
栗树鸭

栗树鸭Dendrocygna javanica,体小,雌雄羽色相似,头顶沿后颈至上背栗褐色且具扇形斑纹,具金黄色眼圈,颏、喉乳白色,肩羽红褐色,头、颈和下体浅栗色,尾下覆羽乳白色,虹膜暗褐色、喙灰黑色,脚灰黑色。

参考自《中国鸟类图鉴 便携版》


了解更多>>
印缅斑嘴鸭

印缅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英文名Indian Spot-billed Duck。体羽似斑嘴鸭但无明显下颊纹,眉纹与链家颜色相同,翼镜绿色而非蓝紫色,翼镜前缘白色边较后者明显为宽。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体色较暗淡,喙端黄斑更淡。虹膜黑褐色,喙黑色而具明黄色端斑,脚红色或红黄色。


了解更多>>
琵嘴鸭

       琵嘴鸭Anas clypeata,中型鸭类,个体比绿头鸭稍小,体长43~51cm,体重0.5kg左右。雄鸭头顶至上颈暗绿色而具光泽,背黑色,背的两边以及外侧肩羽和胸白色,且连成一体,翼镜金属绿色,腹和两胁栗色,脚橙红色,嘴黑色,大而扁平,先端扩大成铲状。雌性较雄性为小。虹膜雄鸟为金黄色,雌鸟为淡褐色。主要以螺、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鱼、蛙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水藻、草籽等植物性食物。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了解更多>>
花脸鸭

       花脸鸭Anas formosa,小型鸭类,个体较绿翅鸭稍大,而针尾鸭稍小。体长37~44cm,体重0.5kg左右。雄鸭繁殖羽极为艳丽,特别是脸部由黄、绿、黑、白等多种色彩组成的花斑状极为醒目。胸侧和尾基部两侧各有一条垂直白带。非繁殖羽似雌鸟,雌雄鸭嘴基均有一白色小圆点。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脚石板蓝黑色。主要以轮叶藻、柳叶藻、菱角等各类水生植物的芽、嫩叶、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螺、软体动物、水生昆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主要在黄昏和晚上。繁殖期5~7月。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了解更多>>
斑头秋沙鸭

       斑头秋沙鸭Mergus albellus,小型鸭类,体重0.5kg左右,是我国秋沙鸭中个体最小和嘴最短的一种。雄鸭头、颈和下体白色,眼周和眼先黑色,在头顶两侧形成一个显著的黑斑,在白色的头上很显眼。背中央黑色,两侧白色,体侧有一条黑色纵线,胸侧有两条黑色斜线,与白色体羽形成强烈反差。雌鸟额、头顶一直到后颈栗色,眼先和脸黑色,颊、颈侧、颏和喉白色,背至尾羽黑褐色,肩羽灰褐色,前颈基部至胸灰白色,两胁灰褐色。虹膜雄鸟红色,雌鸟褐色,嘴和跗蹠雄鸟铅灰色,雌鸟绿灰色。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也大量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石蚕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