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树蛙Rhacophorus burmanus,也称缅甸树蛙、贡山泛树蛙,雄蛙体长54~72mm,雌蛙体长66~82mm ,体型中等大小,雄蛙头长略大于头宽,雌蛙者几乎相等,吻部极度向前倾斜,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瞳孔平置椭圆呈蓝黑色,虹膜绿黄色,鼓膜椭圆斜置,距眼近,其纵径约为眼径的1/2,颞褶为浅棕色,舌后端缺刻深,犁骨齿不成弧状弯曲,外端略超过内鼻孔前角、微微倾斜,但内端不超过内鼻孔后缘,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声囊孔大,呈长裂形,位于近两口角部位, 前肢较粗壮,雌蛙次之,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第三、第四指远端关节下瘤较近端者大,雄蛙第一、第二指有乳白色婚垫 ,后肢长超过体长的1.5倍 后肢贴体前伸,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中部或眼前,左右跟部相遇,足略短于胫,指端有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其腹面边缘有马蹄形沟,第一指吸盘较其余指吸盘小;趾端与指端同,但吸盘较小;趾间全蹼,除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外,其余各趾蹼均达吸盘基部 ,第一指内侧和第二、第三指外侧缘膜较明显,指式:3>4>2>l,第一,第二指间仅基部具蹼,第二、第三、第四指间约1/3蹼 ,关节下瘤小而圆,内蹠突小而扁平、椭圆形,无外蹠突,雄蛙整个背面均有白色角质小颗粒,雌蛙的较稀疏;腹面密布扁平疣,下颌及咽胸部的疣粒较小,雌蛙下颌前部平滑无疣。整个背面为草绿色,其上有稀疏的棕色小斑点;体侧至胯部、股内外侧有许多乳黄色斑点,其大小不等,多镶有酱紫色的边。吻棱、上眼睑外缘和颞褶为浅棕色;指、趾和蹼为暗棕色;腹面浅紫棕色,其上分布有数目不等的深色斑点,卵径2.5mm;卵粒乳黄色,蝌蚪体宽色深;眼位于头背侧,尾末端钝尖略向上翘起;唇齿式多为I:4+4/1+1:Ⅱ,极个别为I:5+5/1+1:Ⅱ。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生活在云南高黎贡山西侧独龙江河谷及南段东西坡海拔1400~2000m一带的山沟中,常栖于阔叶树、竹丛上或水塘、水坑附近的灌丛和瓜棚上以及稻田区。雄蛙鸣叫声低沉。卵产在稻田边的水草上或悬于水面上的树枝叶片上。蝌蚪生活于静水塘内和稻田中。剖雌蛙,腹内有待产卵530粒左右。繁殖期为6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