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蹼树蛙Rhacophorus kio,雄蛙体长64~74mm,雌蛙体长74~95mm ;体窄长而扁平;头较宽扁,长、宽几乎相等;雄蛙吻斜而略尖,雌蛙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瞳孔平置; 鼓膜圆,距眼后角近,为眼径的1/2-2/3; 舌梨形,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强,左右列平置,或者略呈弧状,左右不相遇,其外侧位于内鼻孔之内侧前方;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圆形,前肢长,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关节下瘤明显,远端者较大;除第一指外,其余各指都有成行的小指基下瘤;雄蛙第一指有乳白色婚垫 ;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指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吸盘腹面均有肉质垫,第一指吸盘较小,第三指吸盘等于或略大于鼓膜;趾吸盘小于指吸盘,均有马蹄形边缘沟及肉质垫;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 ;指式:3>4>2>1;第三、第五趾等长;指间满蹼,且达掌的基部;趾间满蹼,蹠间蹼达蹠基部;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小而扁平,无外蹠突;体背皮肤平滑;体侧、胸、腹及股后满布小圆疣,股腹面有大小圆疣;肘关节内侧和前臂后外方有宽厚的椭圆形肤褶,延伸至第四指指吸盘外缘;胫跗关节后下方为方形肤褶,跗、跖外侧至第五趾盘基部窄肤褶成棱状;肛上方有方形肤褶。背面全为绿色,少数个体背上有若干乳白色斑点或有深绿色横纹;腋部有一个大黑斑,体侧灰黑色,密布成极细的灰黑色网状纹和乳黄色斑点;四肢具深绿色横纹;蹼以黑色为主;体腹面黄绿色 卵: 卵泡浅黄色;卵粒动物极灰黄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径3mm左右 蝌蚪: 蝌蚪眼位于头背侧;唇齿式为I:5+5/Ⅲ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该蛙生活于海拔600~1000m的热带季雨林中,干旱季节常分散栖息于森林里,雨季的夜晚则大量出现在水塘、水坑附近的乔木、灌丛或草丛上。雨夜雌雄蛙群集于水塘上空阔叶树枝上跳跃或滑翔,雄蛙发出“歪咕”的响亮叫声。雌雄蛙抱对于腋胸部,产卵于水塘上空叶片上,卵泡被叶片包卷着,距水面约1~10m。据谭安鸣等(1987)报道,1986年6月8日至14日先后在云南勐腊县城郊及勐仑地区连下几场大雨后,在大榕树上挂有大量卵泡,曾在勐仑一颗树上观察到100只以上的成蛙,发出的鸣叫声在50m以外即可听到,通常3-5只雄蛙共抱1只雌蛙,还有7只(2雌,5雄)抱成一团的情况。繁殖期以后,成蛙分散活动而不易发现。剖视雌蛙腹内有卵226粒,其中成熟卵113粒左右。推测该蛙一年可产卵两次以上。 繁殖季节 5月,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