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别名藏猕猴、青猴、四川短尾猴、断尾猴、毛面猴、马猴,我国特产猴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较大,体长580~710mm,尾长70~90mm。头大、吻长、有颊囊。雄性脸肉色,眼周白色;雌性脸红色,眼周粉红色;老年个体脸呈灰白色。头顶和颈毛褐色,有棕环;下颏、颊灰褐色,背、腰至尾基、尾背面均为黑褐色;四肢外侧同背色,内侧浅灰色;腹面灰褐色;趾甲黑褐色。昼行性,多姿地面上活动,夜晚在崖壁缝隙或山洞中过夜;群居,小群20~40只,大群多达50~70只;活动时有强壮的“猴王”带领,“猴王”年老体弱后独居生活。食野果、竹笋、树叶、昆虫、蜥蜴、小鸟等,也盗食农作物。全年均可繁殖。妊娠期6个月左右,每胎1仔,偶有2仔。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别名扭角羚、牛羚、白羊、竹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大。体形短而粗,体侧披长毛;脸形宽,其吻鼻部裸露,并以一明显的鼻中缝分开,前额和鼻腔显著隆起,尾短隐于长毛中;前额隆起。尾短,四肢强健,前肢特发达,肩高大于臀高,角粗短,脚形特殊,先向上长一小段,突然向外翻转,再向后向内扭转,故名“扭角羚”。被毛短而松,但体侧下方披毛特长。我国分布的四个亚种毛色均不同,秦岭亚种金黄色;四川亚种灰白色,不丹亚种浅棕色,且有一明显的黑色背中线,指名亚种的毛色深褐。羚牛多在夏季集群,为避暑而向高山迁移,食物多种多样,其中以禾本科、百合科、蔷薇科、杜鹃科和伞形科的种类较多。但在食物缺乏的冬季,竹类则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多在6~9月间发情,孕期250~265天,每胎多为1仔。
黄鼬Mustela sibirica,别名黄鼠狼、黄狼。体形细长,四肢短,头小而颈长,雄性明显比雌性大,雄性成体体重700g左右,雌性仅约500g。耳壳短宽,尾长为体长的一半,肛门腺发达,四肢五趾间有很小的皮膜,冬季尾毛长而蓬松。体毛基本为棕色,可因不同地方和不同季节而有深浅变化;腹毛稍浅淡,背腹毛色无明显的分界;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夏毛颜色较深,几乎呈褐色。平时栖居在乱石堆和倒木下,仅在繁殖和冬季才有较固定的洞穴。遇险时,会从肛门腺分泌臭液。性凶残,常捕杀远超过其食量的小动物,偶尔伤害家禽。春季发情,孕期30~40天,每胎基本为5~6仔,偶尔有产10只以上的。
宝兴百合Lilium duchartrei,鳞茎卵圆形,高1.5~3厘米,宽1.5~4厘米,具走茎;鳞片卵形至宽披针形,长1~2厘米,宽0.5~1.8厘米,白色。茎高50~85厘米,有淡紫色条纹。叶散生,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宽约1厘米,两面无毛,具3~5脉,有的边缘有乳头状突起。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序或近伞房花序、伞形总状花序;苞片叶状,披针形,长2.5~4厘米,宽4~6毫米;花梗长10~22厘米;花下垂,有香味,白色或粉红色,有紫色斑点,花被片反卷,长4.5~6厘米,宽1.2~1.4厘米,蜜腺两边有乳头状突起;花丝长3.5厘米,无毛,花药窄矩圆形,长约1厘米,黄色;子房圆柱形,长1.2厘米,宽1.5~3毫米;花柱长为子房的2倍或更长,柱头膨大。蒴果椭圆形,长2.5~3厘米,宽约2.2厘米。种子扁平,具1~2毫米宽的翅。花期7月,果期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