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 Tibet 景观与生物多样性
斑胁姬鹛

斑胁姬鹛Cutia nipalensis,雌雄羽色相异,雄鸟头顶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眼罩,下颊、颈、胸腹部白色,两翼黑色染蓝灰色,两胁具宽阔的黑色纵纹,尾部及上背栗色,尾端黑色。雌鸟似雄鸟但较暗淡,上背棕褐色而具黑色纵纹。虹膜棕褐色,喙角质黑色,脚橘黄色。参考《中国鸟类图鉴(便携版)》


了解更多>>
紫花针茅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须根较细而坚韧。秆细瘦,高20-45厘米,具1-2节,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平滑无毛,长于节间;基生叶舌端钝,长约1毫米,秆生叶舌披针形,长3-6毫米,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结合,均具有极短缘毛;叶片纵卷如针状,下面微粗糙,基生叶长为秆高1/2。圆锥花序较简单,基部常包藏于叶鞘内,长可达15厘米,分枝单生或孪生;小穗呈紫色;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长1.3-1.8厘米,具3脉(基部或有短小脉纹);外稃长约1厘米,背部遍生细毛,顶端与芒相接处具关节,基盘尖锐,长约2毫米,密毛柔毛,芒两回膝曲扭转,第一芒柱长1.5-1.8厘米,遍生长约3毫米的柔毛;内稃背面亦具短毛。颖果长约6毫米。花果期7-10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了解更多>>
腺毛风毛菊

腺毛风毛菊Saussurea glanduligera,根粗壮。茎高20厘米,有分枝。基生叶有叶柄,柄基鞘状扩大,叶片狭线状披针形,长2-4厘米,边缘有不规则的深波状锯齿,基部和边缘常有棉毛,两面被腺状短柔毛;茎生叶与基生叶类似。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5-3.7厘米,常为线形叶所包围。总苞片披针形,直立,被柔毛或棉毛。小花长1.2厘米。瘦果4棱形,长3毫米。冠毛淡褐色,外层冠毛粗糙,内层冠毛长1.2厘米。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了解更多>>
川藏风毛菊

川藏风毛菊Saussurea stoliczkae,多年生矮小草本,高2-6厘米。根状茎细,有分枝。茎极短,密被白色绒毛或几无茎。叶线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明显超出头状花序,基部渐狭成长1-2厘米的叶柄,长3.8-8.5厘米,宽0.8-1.5厘米,羽状浅裂,侧裂片5对,钝三角形或偏斜三角形,顶端有小头,上面被稀疏绒毛,下面密被白色绒毛。头状花序单生茎根状茎顶端。总苞卵圆形,直径1.2-2厘米。总苞片5层,被稀疏的柔毛,外层卵状披针形,长1.1-1.2厘米,宽3-4毫米,绿色,少有带紫红色,顶端渐尖,中层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7厘米,宽3毫米,绿色或带紫红色,内层线状披针形,长1.5-2厘米,宽1.5-2毫米,上部紫色,顶端钝。小花紫红色,长9毫米,细管部长7毫米,檐部长2毫米。瘦果圆柱状,淡褐色,长4.5毫米,无毛。冠毛污白色,2层,外层短,糙毛状,长4毫米,内层长,羽毛状,长1.5厘米。花果期8-10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了解更多>>
南亚岩蜥

南亚岩蜥Laudakia tuberculata,成年雄性头体长122mm,再生尾长75mm,次成体头体长78mm,尾长146mm。躯体平扁,头略呈三角形,头长为头宽的1.4-1.5倍。鼻孔略近圆形,位于吻端两侧吻棱处,开口向外侧;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较大,略近圆形,鼓径略小于眼径,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而低,其高度相当于相邻上唇鳞与其上方一枚小鳞之和;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与额顶部鳞片略大,多隆起而平滑,眶背者较细小,枕部鳞片起棱显著。头侧鼻鳞梨形较大,斜位于吻端两侧,窄端在前下方与吻鳞上角相切,鼻孔位于鼻鳞膨大的后部,上鼻鳞2枚;上睫脊发达,脊缘尖锐,翘向上外方;上下眼睑被鳞,眼下有一行起棱的较大鳞片排成弧形,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3-4行具弱棱的或平滑的窄长小鳞;眼与鼓膜间上部鳞片较大而具棱,下部为粒鳞;鼓膜上缘及前缘具若干尖出的低矮刺鳞排成半圆形;领角及颈侧有若干成丛的低矮刺鳞。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拉萨岩蜥

拉萨岩蜥Laudakia sacra,全长雄性(132+222)mm(西藏拉萨),雌性(120 + 181)mm(西藏林芝)。身体壮实,背腹扁平。头略呈三角形,头长大于头宽;鼻孔较大,卵圆形,位于靠近吻端的两侧,恰在吻棱下方或跨棱上;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鼓膜较大,圆形,几与眼径等大,位于表面,可透见其下方的耳柱骨。吻鳞宽大于高,其上缘凸出呈弧形;头背鳞片大小不一,吻背与枕背的鳞片较大且隆起或起棱,眶背中央者较大而平滑,颌角与颈侧有成短行或成丛的锥鳞。顶眼不明显,呈一小白点。头侧鼻鳞卵圆形,前端较窄,与吻鳞及第一上唇鳞相切,鼻孔位于鼻鳞中央,开口向外侧;鼻鳞后端与上睫脊相隔2枚小鳞,上睫脊显著且略上翘,其前端超过眼前角与鼻孔间距的中点甚多;上下眼睑被覆小鳞,眼睑游离缘鳞略呈锯齿状,眼下方有一行弧形排列的起棱鳞片,此行鳞片与上唇鳞之间相隔2行小鳞;眼后颞部鳞片较大且具棱;鼓膜上缘有一行较大棱鳞,与其上方相邻的颞部鳞片几等大,鼓膜前缘下角有2枚锥鳞。上下唇鳞每侧均为8-11枚,以9-10枚为多。颏鳞倒三角形,为头腹最显著大鳞;与下唇鳞平行有2行窄长鳞片,向内侧鳞片渐小,过渡到颔部中央细小而隆起的鳞片。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达旺猴(藏南猕猴)

藏南猕猴Macaca munzala,藏南猕猴亦称达旺猴,是2005年发现的猕猴属新种,体型粗壮,尾相对较短,雌性比雄性要小。成年雄性体长 57.5 cm,尾长26.4cm,体重14kg。身体背部呈暗巧克力色或暗褐色,躯干上部和四肢的颜色比背面浅(浅褐色到橄榄色),一些个体的腹部毛色相对背部毛色要浅,但是大多数个体的腹部毛色与 肩背部毛色接近。头顶有一块浅黄色斑块,正中间一簇黑色毛发,呈旋涡状,几乎所有个体都有此特征,青少年和幼年猴更加明显。成年雄性尾较粗,尾根到接近尾尖只略微变细,但在尾尖处突然变细。而亚成年和青少年猴的尾则呈鞭状,由尾根向尾尖均匀变细。成年雄性头部下巴突出,脸上部比口鼻部宽,脸上的黑色毛丛从嘴角一直延伸到眼角外侧然后再 延伸到耳朵,成一条明显的黑线。几乎所有个体的照片都具备这个特征,应该是一个区别于其他种猕猴的典型特征。很多个体 在眼睛上部前额处也有一条很细但颜色很深的 线,这一条线在少年猴中相对明显。 与熊猴(M. assamensis)的主要区别在于藏南猕猴的毛色更深,腹部多毛,短而粗壮的尾,深棕色脸部皮肤,突出的脸部特征 (包括头顶和前额两侧,脸部和脖颈处胡须较少)。藏南猕猴的阴茎头,呈现典型的猕猴属sinica种组所共有的箭头状特征。

参考资料:常勇斌,贾陈喜,宋刚.西藏错那县发现藏南猕猴[J].动物学杂志


了解更多>>
喜山蟾蜍

喜山蟾蜍Duttaphrynus himalayanus,雄蟾体长85~90mm、雌蟾体长91~107mm,皮肤粗糙。背面满布大小瘰粒;头顶较光滑具小疣,上眼睑及头侧有密集疣粒;耳后腺大而隆起紧接于眼后,几乎与头等长或略短;体侧疣粒较小;体腹面满布小疣。背面灰黄色、灰褐色或黑棕色;腹面肉黄色,有浅灰色细斑或大理石云斑。雌蟾全身缀有土红色斑纹,多分散在瘰粒和疣粒上。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