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鳞草Lathraea japonica,植株高20-30(-35)厘米,全株密被黄褐色的腺毛。茎高10-20厘米,常从基部分枝,下部近无毛,上部渐被黄褐色腺毛。叶白色,生于茎基部,菱形、宽卵形或半圆形,长0.5-0.8毫米,宽0.7-0.9毫米,上部的渐变狭披针形,宽1-2毫米,两面近无毛。花序总状,狭圆柱形,长10-20(-25)厘米,直径1.5-2.5厘米;苞片1枚,着生于花梗基部,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0.6-0.9厘米;连同花梗、花萼及花冠密被腺毛;花序下部的花梗长0.5-0.6(-1)厘米,上部的渐变短,长2-3毫米。花萼钟状,长7-9毫米,顶端不整齐地4裂,裂片三角形,长4-5毫米,后面2枚较宽,宽3-4毫米,前面2枚较窄,宽约2毫米。花冠紫色或蓝紫色,长1.5-1.7厘米,筒部白色,明显比花萼长,上唇盔状全缘或顶端微凹,长5-6毫米,下唇短于上唇,3裂,长3-4毫米,裂片半圆形,全缘,波状,稀有齿。雄蕊4枚,花丝着生于距筒基部6-7毫米处,长5-7毫米,被柔毛,花药长卵形,长1.8-2毫米,密被白色长柔毛,基部具小尖头,略叉开。子房近倒卵形,长1.5-2.5毫米,花柱长1.2-1.4厘米,柱头2浅裂。蒴果倒卵形,长5-7毫米,直径3-4毫米,顶端具短喙。种子4枚,干后浅黄色,不规则球形,直径1.8-2毫米,种皮具沟状纹饰。花期3-5月,果期5-7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囊唇山兰Oreorchis indica,假鳞茎卵球形或近椭圆形,长7-10毫米,宽5-7毫米,具2-3节,多少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1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狭椭圆形或狭椭圆状披针形,长12-13厘米,宽约2.4厘米,基部具短柄;叶柄长2-2.5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长20-36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5-9.5厘米,具4-9朵花;花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2-3毫米;花梗和子房长5-7毫米;花直径约1.5厘米;萼片与花瓣暗黄色而有大量紫褐色脉纹和斑,唇瓣白色而有紫红色斑;萼片狭长圆形,长8-9毫米,宽1-1.5毫米,先端急尖;侧萼片略斜歪;花瓣狭卵形或狭卵状披针形,长6-7毫米,下部宽约2毫米,先端渐尖;唇瓣轮廓为倒卵状长圆形或宽长圆形,长6-7毫米,宽约4毫米,在中部至上部1/3处略3裂或仅两侧有裂缺,基部具爪并有明显的囊状短距,上半部(或中裂片)边缘波状,先端多少有不规则缺刻,唇盘上无褶片;蕊柱细长,长5-6毫米,基部肥厚并略扩大。花期6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山兰Oreorchis patens,假鳞茎卵球形至近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5-1.5厘米,具2-3节,常以短的根状茎相连接,外被撕裂成纤维状的鞘。叶通常1枚,少有2枚,生于假鳞茎顶端,线形或狭披针形,长13-30厘米,宽(0.4-)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为柄;叶柄长3-5 (-8)厘米。花葶从假鳞茎侧面发出,直立,长20-52厘米,中下部有2-3枚筒状鞘;总状花序长4.5-15.5厘米,疏生数朵至10余朵花;花苞片狭披针形,长2.5-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8-12毫米;花黄褐色至淡黄色,唇瓣白色并有紫斑;萼片狭长圆形,长7-9毫米,宽1.5-2毫米,先端略钝;侧萼片稍镰曲;花瓣狭长圆形,长7-8毫米,宽1.5-1.8毫米,稍镰曲;唇瓣长6.5-8.5毫米,3裂,基部有短爪;侧裂片线形,稍内弯,长约3毫米,宽约0.7毫米,先端钝;中裂片近倒卵形,长5.5-7毫米,上部宽5-5.5毫米,边缘有不规则缺刻;唇盘上有2条肥厚纵褶片,从近基部处延伸至中部,亦即到达中裂片的下部2/5处;蕊柱长4-5毫米,基部肥厚并多少扩大。蒴果长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7毫米。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颈槽蛇Rhabdophis nuchalis,全长雄性(n=47) 462-737(平均617.7) mm,雌性(n=12) 372-782(平均609.4) mm,头背橄榄绿,上唇鳞色略浅,部分鳞缘黑色;头腹面灰褐色。躯干及尾背面橄榄绿,杂以绛红及黑斑,鳞间皮肤白色;腹面砖灰色,密缀绛红,后半尤甚。颊鳞1;眶前鳞1,少数为2;眶后鳞3,少数为2;颞鳞1+1或1+2;上唇鳞6, 2-2-2式,第五枚最长,亦有个别为5或4,仅第三枚入眶者;下唇鳞8 (53.4%)或7(39.5%),很少为6(6.2%),前4(个别为3或5)枚切前颔片。背鳞通身15行,除两侧最外1(很少为2)行平滑外,余均具棱。腹鳞雄性((n=54) 155-169枚,平均161.4枚,雌性(n=12) 156-167枚,平均161.3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n=48) 50-60,平均56对;雌性(n=11)43-60,平均55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