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35厘米,具根状茎或短缩的根茎头。秆细弱,丛生,基部微有膝曲,直径约0.8毫米,具4-5节。叶鞘通常超过节间,表面平滑;叶舌膜质,长2-3.5毫米,先端近圆钝,破裂;叶片窄披针形,长4-5厘米,宽2-3.5毫米,两面粗糙,先端急尖。圆锥花序长椭圆形或较狭窄,长约6厘米,宽1-3厘米,分枝上举,稍粗糙,长约1.5厘米,每节具2-3枚;小穗黄绿色,穗梗粗糙;颖片披针形,两颖近等长,第一颖长1.8-2毫米,脊上微粗糙;外稃与颖近等长,膜质,无芒;基盘无毛;内稃长为外稃之半;花药狭线形,长0.8-1毫米。花期8月。
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多年生。须根较粗壮。秆直立,丛生,高30-120厘米,在花序下密生柔毛。叶鞘光滑,两侧压扁,主脉呈脊,在基部者跨生状,秆上部者长于节间;叶舌具长约2.5毫米纤毛;叶片线形,长10-80厘米,宽3-8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生疣毛。圆锥花序直立,长5-25厘米,宽1.5-3.5厘米;主轴密生柔毛;总梗长2-3(-5)毫米;刚毛粗糙,淡绿色或紫色,长1.5-3厘米;小穗通常单生,偶有双生,线状披针形,长5-8毫米;第一颖微小或缺,长1-3毫米,膜质,先端钝,脉不明显或具1脉;第二颖卵状披针形,先端短尖,具3-5脉,长约为小穗1/3-2/3;第一小花中性,第一外稃与小穗等长,具7-11脉;第二外稃与小穗等长,披针形,具5-7脉,边缘包着同质的内稃;鳞被2,楔形;雄蕊3,花药顶端无毫毛;花柱基部联合。颖果长圆形,长约3.5毫米。叶片表皮细胞结构为上下表皮不同;上表皮脉间细胞2-4行为长筒状、有波纹、壁薄的长细胞;下表皮脉间5-9行为长筒形,壁厚,有波纹长细胞与短细胞交叉排列。染色体2n=18(Tateoka,1953; Chen,Hsu, 1961)。花果期夏秋季。
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须根较细而坚韧。秆细瘦,高20-45厘米,具1-2节,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平滑无毛,长于节间;基生叶舌端钝,长约1毫米,秆生叶舌披针形,长3-6毫米,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结合,均具有极短缘毛;叶片纵卷如针状,下面微粗糙,基生叶长为秆高1/2。圆锥花序较简单,基部常包藏于叶鞘内,长可达15厘米,分枝单生或孪生;小穗呈紫色;颖披针形,先端长渐尖,长1.3-1.8厘米,具3脉(基部或有短小脉纹);外稃长约1厘米,背部遍生细毛,顶端与芒相接处具关节,基盘尖锐,长约2毫米,密毛柔毛,芒两回膝曲扭转,第一芒柱长1.5-1.8厘米,遍生长约3毫米的柔毛;内稃背面亦具短毛。颖果长约6毫米。花果期7-10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八月竹 Chimonobambusa szechuanensis,竿高2.5-4 (6)米,粗1.5-2厘米,竿基数节的节内均有刺瘤状气生根;节间圆筒形或近于四棱形,表面平滑,长18-22厘米,竿壁较厚;竿环平或微突起,箨环较高,初期有易脱落的褐色绒毛;竿每节分3枝,枝的节间在分枝之一侧有沟槽和纵脊。箨鞘短于节间,脱落性,厚纸质,背面光滑无毛,具紫黑色纵条纹,纵肋明显,边缘略具纤毛,箨舌平或略呈拱形隆起,高0.5-1毫米;箨片作锥状三角形,长3-5毫米,基部与鞘顶连接处略具关节。末级小枝具1-3叶;叶鞘革质,光滑,边缘生纤毛,鞘口繸毛苍白色,长3-5毫米;叶舌低矮,高仅1-1.5毫米;叶片长圆披针形,长18-20厘米,宽1.2-1.5厘米,次脉4-6对。花枝可反复分枝,分枝顶端有叶或无叶,分枝常与假小穗混生于各节上,具叶小枝下部各节计有假小穗1-3枚;假小穗有0-4苞片,上部1或2片有芽或有次生假小穗;小穗含小花3或4朵;颖2或3,外稃卵圆披针形,先端渐尖,纵脉7-9条;内稃长卵圆形,几与其外稃同长,先端钝圆头或微凹,背部具2脊;鳞被3,靠近外稃的2片较近内稃的另一片为大,膜质,上部边缘着生细长白色纤毛;花药黄色;子房卵圆形,花柱甚短,近基部即分裂为2枚羽毛状柱头。颖果卵状椭圆形,长15毫米,粗6毫米,果皮厚约0.8-1毫米,呈坚果状,但果皮与种皮难于分离,仅与胚乳部分相游离。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