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a,小型鸟类,体长13~16cm,大小和大山雀相似。头顶深灰色,头侧、 颈侧、颏和胸灰色。背、肩、下背暗栗色或栗红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灰色。尾暗灰褐色,两翅暗褐色,外翻具灰白色羽缘,内侧飞羽外翻和最内侧飞羽栗红色。腹至尾下覆羽栗红色或红棕色。虹膜外圈橙色,内圈黄色或灰白色,嘴黑色,脚肉色、暗褐色或淡蜡黄色。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草子、悬钩子等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地上草丛或灌丛中。
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我国特有种,小型鸟类,体长17—21cm。嘴短而粗厚、黄色,额和头顶前部黑色 (台湾亚种为灰色)。上体暗橄榄绿色,下体橄榄黄色,尾黄绿色具暗褐色或黑褐色端斑。额 基近鼻孔处有一白斑,喉黑色,前颈有一白色颈环。虹膜灰褐或红褐色,嘴粗短,上嘴略向下弯曲,灰黄色或肉黄色,脚淡灰褐或褐色。领雀嘴鹎食性较杂。繁殖期5~7月。
金胸歌鸲Luscinia pectardens,小型鸟类,体长13~15cm。雄鸟上体蓝灰色,颏、喉和胸鲜棕红色,胸以下皮黄色,腹中部近白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喉浅赭色或淡黄色,胸皮黄色,两胁赭褐色,腹白色。虹膜黑色或褐色,嘴雄鸟黑褐色,雌鸟暗褐色,脚黑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
灰头斑翅鹛Actinodura souliei,小型鸟类,体长22~23cm。前额到头顶前部棕色具深栗色纵纹,头顶后部后颈灰色,耳羽银灰色,眼先黑色。背沙黄色向腰和尾部逐渐转为红棕色,背部各羽均具暗栗色纵纹,两翅和尾具红褐色与黑色相间横斑。下体从浅棕色到红棕色、均具暗栗色纵纹。虹膜暗黄褐色,嘴棕褐色,跗蹠和爪浅灰褐或棕褐色。主要以甲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描述:中等体型(12厘米)的灰色雀鹛。眼白色,喉近白而具褐色纵纹。上体灰褐,头顶及上背略具深色纵纹;下体浅灰;眼先略黑,脸颊浅褐。两翼棕褐,初级飞羽羽缘白色成浅色翼纹。 虹膜-近白;嘴-角质褐色;脚-褐色。 叫声:不同音量的清晰似口技声的tsway ahh-tsway ahh。
习性:结小群栖于多荆棘栎树林及森林,冬季下迁。
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大型鸡类,体长75~81cm,雄鸟体羽主要为深蓝绿色,具金属光泽,眼先裸出部位天蓝色,头顶后部有短的青铜色羽冠披于头后;后颈及上背赤铜色而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白色,肩和翅覆羽铜紫色,具金属蓝绿色光泽;尾辉蓝色。下体黑色。雌鸟深栗色;下背和腰白色,眼先裸出部较雄鸟浅淡,飞羽和尾羽暗褐色,具棕色横斑。虹膜褐色,嘴角黑色,脚角灰色,雄鸟具一短的距。主要以植物的嫩叶、花蕾、嫩枝、幼芽、嫩芽、细根、球茎、果实和种子为食。繁殖期为4~6月,单配制。
四川林鸮Strix davidi,上体褐色,头顶两侧各有一道白色羽毛组成的眉斑,并向后延伸至颈部,与颈部的白色长条纹会合,使后颈十分斑杂。面盘灰褐色,眼先有黑色羽轴;背、肩及覆羽有白色或浅黄色斑点;飞羽褐色,有浅棕色横斑。下体灰黄白色,各羽有暗褐色羽轴纹,在两胁亦有不明显的浅褐色横斑。腿覆羽灰黄色,有细小浅褐色横斑及斑点。虹膜黑色;嘴黄色;爪角黄色。主要以鼠、兔等动物为食,也掠食雀类、鸦、喜鹊、斑鸠等,兼食蛙类和大型昆虫。四川林鸮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国际鸟类联盟列为易危种。
血雉Ithaginis cruentus,中型鸡类,体长37~47cm。头有羽冠,雄鸟体羽主要为乌灰色,细长而松软,呈披针形,胸有绿色,尾羽具宽阔的绯红色羽缘,脚橙红色,常具两个短距。雌鸟大都暗褐色。虹膜乌褐色,蜡膜橙红色或黑色,嘴峰黑色,跗蹠橙红色。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4~7月。通常在3月末4月初群体即分散开来,并出现求偶行为和争偶斗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