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腹噪鹛Garndax henrici,中型鸟类,体长24~28cm。头顶暗褐色,上下体羽大都灰橄榄褐色,飞羽外缘蓝灰色,基部暗棕色,尾羽暗灰褐色具细窄的黑褐色横斑和白色端斑,尾下覆羽栗红色。指名亚种还具一条宽阔的暗栗色贯眼纹,从眼先直到耳羽,其上下各有一条白色眉纹和颊纹。虹膜深红色,嘴橙褐色、黄褐色或黑褐色,脚暗黄褐色或暗铅色。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白胸苦恶鸟Amaurornis phoenicurus,中型涉禽,体长26~35cm。上体石板灰色,脸和喉、胸等下体白色,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有红斑;脚黄绿色。体羽上下黑白分明,极为醒目。虹膜红色。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部分体积较小的农作物。繁殖期为4~7月。
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小型鸟类,体长10~13cm。上体棕褐色,头顶较暗,眼先和眼圈白色,两翅黑褐色,内侧飞羽和翅上大覆羽具淡棕色羽缘,尾棕褐色。下体白色,胸和喉侧栗褐色,下嘴和脚黄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栗头地莺Tesia castaneocoronata,小型鸟类,体长8~10cm。额至头顶以及眼先和头侧亮栗色,眼后有一黄色小斑,在深色的头部甚为醒目。上体橄榄褐色,尾甚短。下体鲜黄色,胸和两胁橄榄绿色。虹膜褐色或红色,上嘴黑褐或角褐色,嘴缘色淡,下嘴乳黄、蜡黄色或角黄色,脚肉黄色或浅褐色。繁殖期6~8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或树枝杈上,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细根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羽毛。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
棕顶树莺Cettia brunnifrons,小型鸟类,体长10~11cm。头顶棕栗色,眉纹棕白色,贯眼纹黑褐色,耳羽、颈侧褐灰色。上体棕褐色,两翅和尾黑褐色,各羽外缘红褐色。下体灰白色,两胁灰褐色或橄榄褐色。虹膜红褐色,上嘴黑褐色或角褐色,下嘴肉黄色,脚肉白色。主要以蚂蚁、甲虫、毛虫、蚱蜢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2700~3600m的沟谷林下灌丛中。巢呈圆形或椭圆形,主要由枯草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羽毛。
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小型鸡类,体长25~30cm。额深灰色,眉纹灰白色,宽而长,一直延伸到颈侧;上喉黑色,下喉棕红色,胸灰色,背纯橄榄褐色,眼周裸露皮肤和脚鲜红色。虹膜褐色,嘴黑色。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嫩枝、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蛴螬、白蚁卵等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7月,营巢于从山脚到海拔2500m左右的中低山常绿森林中。
红喉歌鸲(红点颏)Luscinia calliope,小型鸟类,体长14~17cm。雄鸟上体橄榄褐色,眉纹和颧纹白色,颏、喉红色,外面围有一圈黑色,极为醒目。胸灰色,腹白色。雌鸟颏、喉白色。胸沙褐色具棕白色眉纹和颧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或暗褐色,基部较浅淡,脚角色或角黄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殖期5~7月。通常在4月中下旬迁到东北繁殖地,此时多数基本上已配成对。
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小型鸟类,体长14~15cm。雄鸟上体灰蓝色(台湾亚种额与头顶石板黑色而沾黄橄榄色)具长而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橙棕色或橄榄黄色(台湾亚种)。雌鸟上体橄榄褐色具显著的白色眉纹,下体淡黄褐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角褐色。主要以昆虫为食。殖期5~7月,营巢于山地针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