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科
仙琴蛙

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皮肤较光滑;背部后端有几颗大的扁平疣粒;体侧及四肢有分散的小疣粒,在胫部多成纵行排列;内跗褶明显;膜面皮肤光滑;生活时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灰棕色,背侧褶色浅;头侧及沿背侧褶下方为黑棕色,体侧为浅灰色,有黑棕色斑;四肢黑棕色横纹甚明显,股、胫部各有4条;沿上唇缘有l条明显的黄白色纹;背中央常有1条浅蓝色脊线自枕部至背后端,体后端疣上常有黑斑;股部后方浅褐色,散有黑褐色斑纹。体腹面浅肉色,咽喉部两侧褐灰色。腹部外侧略带黄色;四肢腹面肉红色。趾蹼较弱,第四趾外侧蹼仅达近端关节下瘤;指端腹侧一般无沟,趾端腹侧具沟明显。雄蛙有肩上腺;有筑泥窝习性,卵平铺于泥窝内,鸣声似琴声,“登deng)、登、登”,多为3-4声。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合江臭蛙

合江臭蛙Odorrana hejiangensis,本种与安龙臭蛙Odorrana anlungensis 相近,但本种体型较大,雄蛙体长34-56mm,雌蛙体长86-88mm;趾间蹼缺刻较浅。成蛙多栖于植被茂密,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环境阴湿的中型山溪中,白天隐蔽在岸边或水中石下,夜间在溪旁等处活动。4月的雌蛙腹内卵粒直径2mm,呈乳白色,已近临产。繁殖季节可能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崇安湍蛙

崇安湍蛙 Amolops chunganensis,外形特征与山湍蛙Amolops momicola相近似。崇安湍蛙体小;吻较长,约为体长的15%;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颞褶不显;背侧褶较窄。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沼水蛙

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本种与黑带水蛙相似,但指端没有腹侧沟;雄蛙前肢基部有肱腺;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蝌蚪体背、腹面均无腺体。背部皮肤光滑,体背后部有分散的小痣粒;口角后至肩部有2个明显的颌腺;体侧皮肤有小痣粒;肛后和股内侧痣粒密集;胫部背面有细肤棱;体腹面除雄蛙的咽侧外声囊处有褶皱外,其余各部光滑;生活时的体色变化不大。背面为淡棕色或灰棕色,少数个体的背面有黑斑;沿背侧褶下缘有黑纵纹,体侧有不规则的黑斑,有的连缀成条纹;鼓膜后沿颌腺上方有一斜行的细黑纹;鼓膜周围有一淡黄小圈;颌腺淡黄色;后肢背面有3-4条深色宽横纹,殷后有黑白相间的云斑;外声囊灰色;体腹面淡黄色,两侧黄色稍深。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棕点湍蛙

棕点湍蛙Amolops loloensis,雄蛙体长58mm.雌蛙体长74mm左右,体扁平,头扁,长、宽几乎相等,吻端圆,突出于下唇 ,吻棱不甚明显,鼻孔略近眼,颊部略向外倾斜,鼻间距略大于或等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宽,鼓膜小,不甚明显,舌呈长椭圆形,后端缺刻深,无犁骨齿,有2斜行犁骨棱,内侧略膨大,无背侧褶,较长,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关节下瘤发达,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呈椭圆形,无外掌突,雄蛙较雌蛙体小;前臂较粗壮,第一指基雠婚垫甚发达;无声囊,有雄性线,后肢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部或鼻孔,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大于体长之半,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而短于第四指,多数标本第一指指端略膨大,呈吸盘状,约与鼓膜等大,无边缘沟,少数个体有不明显的边缘沟,其余各指指吸盘大,均有边缘沟;趾端均有吸盘及边缘沟,趾吸盘小于指吸盘,指式:3>4>2≈l 指、趾蹼式: 除第四趾蹼达第三关节下瘤外,各趾均为全蹼,第一、第五趾游离缘及第四趾两侧缘膜发达;外侧蹠间蹼超过蹠长之半或几乎达到蹠基部,关节下瘤发达,内蹠突扁平,无外蹠突。皮肤较光滑。无背侧褶,头侧面、口角后面及体侧有浅色小疣粒;颈褶明显;肛周围及股后部有成群的小疣粒。整个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身体和四肢背面颜色变异颇大。-般体背面及体侧深绿色,头部及背部有圆形或椭圆形棕红色大斑点,体侧的斑点小而不甚规则;前肢有棕红色斑点或横纹,后肢有不大整齐的横纹,棕红色的斑点和横纹周围均镶以浅绿或黄色细边;指、趾端色浅,蹼为浅橘黄色。腹面灰黄色。液浸标本深灰色,背面棕色斑点和四肢上的棕点横纹清晰;腹面前部浅灰,后部肉色。


了解更多>>
绿臭蛙

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雄蛙体长81mm,雌蛙体长103mm左右,头部显然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恰在吻棱下方,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颊面凹陷深,眼间距小于鼻间距,而与上眼睑等宽,两眼前角之间的小白点很清晰,鼓膜为眼径之半,鼓膜到眼后角的间距几乎等于鼓膜的直径,舌后端缺刻深,犁骨齿两斜列,发达,从内鼻孔内侧斜向后中线,不相遇,前肢较粗壮,前臂发达,前臂及手长近于体长之半 ,指较细长而略扁,关节下瘤明显,外侧3指的指基下瘤明显,内掌突椭圆形,外掌突略成卵圆形,繁殖期雄性胸部有“△”形白色刺团,第一指婚垫发达,无声囊,背侧有雄性线,后肢长而发达,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左、右跟部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略短于胫,指末端膨大成较扁的吸盘,纵径略大于横径,具腹侧沟,指端被分隔成背腹指面,第一指的沟则不清晰;指吸盘背面有半月形凹痕。趾端与指端同,第一、第五趾的游离侧缘膜窄,指式:3>4>1>2;趾式:4>5≈3>2>1 ,趾间全蹼,蹼达趾端,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无跗褶,皮肤光滑,无背侧褶,背部没有极细致而弯曲的深浅线纹;上、下唇缘,颞部,上眼睑后部,背侧褶部位和体背后部以及四肢背面有小白刺,但不同个体有多或少,疏或密的变异,有的不甚明显;体侧有扁平圆疣或无;肛下方及股部近端后下方扁平疣密集;颞褶短而清晰。腹面皮肤光滑,腹侧有扁平疣,有的疣上有小白刺。生活时背部深绿色,背部近后端及体侧棕色,散有黑色麻斑;吻端至眼前角有细黑线,领缘灰黄色,间有黑色纹;四肢浅棕色,间以黑色横纹4-5条,外侧的指、趾亦有横纹;上臂及胫跗关节部位有深绿色的斑块。腹面浅米黄色散有细黑点,有的咽、胸部呈紫褐色,斑的多少变异较大,多数标本咽、胸部细黑点较多;股后深色大花斑或碎斑很明显,腹部及四肢膜面斑点较少而细小。液浸标本背面为蓝灰色,体侧较浅;深色斑点或横纹仍清晰可见,腹面咽、胸部斑点明显,为紫褐色或灰褐色 卵: 卵径3.5mm左右,乳白色。


了解更多>>
峨眉林蛙

       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雄蛙体长60mm(最大75mm),雌蛙67mm左右(最大73mm) ,体型较大;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小于上眼睑宽或鼻间距,眼大小适中,瞳孔横置,鼓膜为眼径的2/3,颞褶不显,犁骨齿列短,位于内鼻孔前缘连线略向内后方倾斜,背侧褶背侧褶细窄而平,由眼后方直达胯部,在鼓膜上方不弯曲,前肢较粗壮 ,关节下瘤发达;无指基下瘤 ,第一指上灰白色婚垫极发达,可分为4团,基部2团大,上面密布白刺粒,体背、腹两侧均有雄性线,后肢长,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面,左右跟部相重叠,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比胫长 ,指端圆;趾端圆;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的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雄蛙的蹼在由侧3趾的外缘及第五趾的内缘达趾端,其缺刻浅,雌蛙的蹼略小 趾关节下瘤,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长椭圆形,明显隆起,有外蹠突或不明显,皮肤光滑,雄蛙一般无疣或有小疣粒,雌蛙背面及体侧常有少数圆疣;生活时颜色变异大。繁殖季节雄蛙背面及体侧一般为绿黄色、草黄色或绿灰色,上有浅棕色或深灰色小点;从口角后开始,向后经过鼓膜为三角形黑斑;有的个体在两眼间有横黑纹;背部及体侧的小疣上及其附近常有黑点,个别标本的肩部有黑色“八”形斑;背侧褶或其外缘有黑色细纵纹;四肢背面一般有黑横纹.其宽窄变异大。腹面乳黄色,少数标本咽喉部有不规则灰色斑点。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数据库。


了解更多>>
黑斑侧褶蛙

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雄蛙体长62mm.雌蛙体长74mm左右;头长大于头宽;吻部略尖,吻端钝圆,突出于下唇;吻梭不明显;鼻孔在吻眼中间;颊部向外倾斜;鼻间距等于眼睑宽,眼大而突出,眼间距窄,小于鼻间距及上眼睑宽 ;鼓膜大而明显,近圆形,为眼径的2/3-4/5;鼓膜上缘有细颞褶;舌宽厚,后端缺刻深;犁骨齿两小团,突出在内鼻孔之间,有声囊;背侧褶明显,褶间有多行长短不一的纵肤棱,后背、肛周及股后下方有圆疣和痣粒;前肢短;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关节下瘤小而明显;第一指内侧的婚垫浅灰色;背侧及腹侧都有雄性线,背侧者较粗;后肢较短而肥硕;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和眼之间 ;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小于体长之半;指末端钝尖;趾末端钝尖;指侧缘膜不明显;第一、第五趾外侧有不发达的缘膜;指式:3>1>2>4;第四趾蹼达远端第一关节下瘤,其余达趾端,缺刻较深;关节下瘤小而明显;有内、外蹠突,内者窄长,呈游离刃状,小于第一趾长,外者很小;背面皮肤较粗糙;生活时体背面颜色多样,有淡绿色、黄绿色、深绿色、灰褐色等颜色,杂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斑纹,如果体色较深,黑斑不程明显,多数个体自吻端至肛前缘有淡黄色或淡绿色的脊线纹;背侧褶金黄色、浅棕色或黄绿色;有些个体沿背侧褶下方有黑纹,或断续成斑纹;自吻端沿吻棱至颞褶处有一条黑纹;四肢背面浅棕色,前臂常有棕黑横纹2-3条,股、胫部各有3-4条 卵: 卵胶膜黏性强,彼此粘连成团,每团卵约数千粒;卵径1.5-2mm,动物极深棕色,植物极淡黄色或乳白色。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