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蹼树蛙Rhacophorus kio,雄蛙体长64~74mm,雌蛙体长74~95mm ;体窄长而扁平;头较宽扁,长、宽几乎相等;雄蛙吻斜而略尖,雌蛙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略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和上眼睑宽;瞳孔平置; 鼓膜圆,距眼后角近,为眼径的1/2-2/3; 舌梨形,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强,左右列平置,或者略呈弧状,左右不相遇,其外侧位于内鼻孔之内侧前方;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圆形,前肢长,前臂及手长约为体长之半;关节下瘤明显,远端者较大;除第一指外,其余各指都有成行的小指基下瘤;雄蛙第一指有乳白色婚垫 ;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眼;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指端均有吸盘及马蹄形边缘沟,吸盘腹面均有肉质垫,第一指吸盘较小,第三指吸盘等于或略大于鼓膜;趾吸盘小于指吸盘,均有马蹄形边缘沟及肉质垫;指、趾吸盘背面可见“Y"形迹;第一、第五趾游离侧具缘膜 ;指式:3>4>2>1;第三、第五趾等长;指间满蹼,且达掌的基部;趾间满蹼,蹠间蹼达蹠基部;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小而扁平,无外蹠突;体背皮肤平滑;体侧、胸、腹及股后满布小圆疣,股腹面有大小圆疣;肘关节内侧和前臂后外方有宽厚的椭圆形肤褶,延伸至第四指指吸盘外缘;胫跗关节后下方为方形肤褶,跗、跖外侧至第五趾盘基部窄肤褶成棱状;肛上方有方形肤褶。背面全为绿色,少数个体背上有若干乳白色斑点或有深绿色横纹;腋部有一个大黑斑,体侧灰黑色,密布成极细的灰黑色网状纹和乳黄色斑点;四肢具深绿色横纹;蹼以黑色为主;体腹面黄绿色 卵: 卵泡浅黄色;卵粒动物极灰黄色,植物极乳黄色;卵径3mm左右 蝌蚪: 蝌蚪眼位于头背侧;唇齿式为I:5+5/Ⅲ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环颈山鹧鸪Arborophila torqueola,小型鸡类,体长26~29cm。雄鸟额至后颈栗色,具黑色眉纹;眼周红色,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腰和尾上覆羽具三角形黑斑,翅上内侧覆羽具宽阔的栗色羽缘。颏、喉黑色,颚纹白色,较宽;胸淡灰色或灰橄榄色,前颈与胸之间有一白色横斑;腹白色,两胁灰色,具宽的栗色纵纹和白色羽干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体较棕,黑色横斑较宽,头顶褐色,具黑色纵纹,眉纹棕黄色;颏、喉栗棕色,前颈与胸之间有宽的黑色横带。虹膜雄鸟褐色至红褐色,雌鸟褐色。嘴黑色,眼周皮肤红色,脚橄榄褐色或铅灰色。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6月。
参考自《中国鸟类志》。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别名大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陆栖兽类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象体高可达2.5m,体重3500kg。眼小,耳大,鼻子特别长,可垂至地面,鼻子上粗下细,末端为鼻孔,其前缘有一指状突起。雄象上门齿突出于口外,略向上翘,最大长达1.5m;四肢粗壮,形如圆柱。尾短而细。皮肤厚,褶皱多,体表散生极稀的粗毛。全身灰色或灰棕色。群居,每群数头、十余头至数十头不等,也有仅为母仔像组成的家族小群;独栖的象多为被象群赶出的老象和雄象。多晨昏活动,常在林中寻找硝塘饮硝塘水以补充盐分及无机物;取食植物嫩枝叶,尤其喜欢野芭蕉、董棕和刺竹,有时到作物地盗食玉米、稻谷和各种瓜类。象的寿命可达百岁,30岁以后才性成熟,一般7月发情交配,怀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产1仔。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