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
无斑山溪鲵

       无斑山溪鲵Batrachuperus karlschmidti,雄鲵全长151~220mm,雌鲵全长145~191mm;吻略呈方形;眼径大于眼前角到鼻孔间距;唇褶发达;舌小而长,两侧游离;犁骨齿2短列,每侧有齿4~6枚;躯干圆柱形;肋沟13条;前后肢皆短,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端相距2个肋沟之间距;指式:3>2>4>1;趾式:3>4>2>5>1 ;尾较强壮,略短于体长,基部略圆,向后逐渐侧扁;尾鳍褶薄,只分布于尾的后侧背部;泄殖腔方形,后侧有凹槽。皮肤无斑点或者花纹,体背面黑褐色或黑灰色,腹面颜色稍亮。卵带长75~96mm,直径14~19mm;每个卵袋中有卵7~12个,卵径3.7mm,淡黄色。


了解更多>>
西藏齿突蟾

       西藏齿突蟾Scutiger boulengeri,成体雄蟾体长48-59mm,雌蟾体长56-68mm,体形较窄扁,头长略小于头宽,约为体长的1/3;头较扁平;吻端圆;吻棱不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颊部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小于上跟睑宽;眼较适中,眶间区颞褶较厚而隆起,斜向肩部;无鼓膜;上颌有短齿突或无,上颌骨与方轭骨相距远 ;舌长梨形,后端游离,多无缺刻,少数有浅缺刻;无犁骨齿;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细长;关节下瘤不显著;掌突2个,平扁;雄性内侧3指婚刺细密,胸部有刺团两对,其上刺细密;腹部刺疣多呈群;后肢短,后肢贴体前伸,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为体长的38%左右,足比胫长;指端球状;趾端球状 ;趾侧缘膜宽;指式:3>4>2≈1;第—趾外侧蹼达趾端,第二趾外侧具2/3蹼,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趾蹼达1/2或略超过,第四趾1/3至1/2蹼;雌蛙蹼略小;无关节下瘤;蹠、趾腹面无疣;内蹠突窄长,无外蹠突。 皮肤粗糙,头部较光滑;雄蟾背部满布大小刺疣,一般背中部的较大,上、下颌缘和上眼睑、颞褶及其下方小黑刺分散;四肢背面刺疣较小,而上臂刺疣较大,肛周围有较大的扁平疣;雌蟾各部疣粒无刺。雄蟾胸腺一对,胸侧腋腺略小,均满布细密黑刺;雌蟾腋腺大而无刺。雄蟾上臂基部腹面有小黑刺团,腹部密布扁平圆疣,疣上有黑刺,当中一颗刺大;雌蟾一般腹部及肛后有疣粒。掌、蹠腹面光滑;无股后腺。生活时整个背面灰橄榄色,一般两眼间有一褐色三角形斑,有的达肩部即消失,有的延伸到背中部与背疣部位之褐色斑相混杂;雌蟾三角形斑较为显著。吻棱及颞褶下方色较深,体侧疣粒色浅;四肢背面无横纹或很不显著。咽喉和胸部米黄色,腹部色咯浅。瞳孔纵置,周围金黄色,有棕色小点。液浸标本背面深灰色,眼间深色三角形斑仍可看到;疣上因满布黑刺粒而为黑色;咽喉、胸部及四肢腹面浅肉色,腹部浅灰色 卵: 卵径3mm,动物极紫灰色,植物极乳白色 蝌蚪: 第37~40期蝌蚪全长60mm,头体长24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46%;尾肌较发达,尾鳍较低,上尾鳍起于第一肌节后方,尾末端钝圆;体背面灰橄榄色,尾部色浅,有深色云斑;唇齿式多为I:5+5(或6+6)/5+5(或6+6):I;唇缘窄,唇乳突仅在上唇中央缺1~2个,口角部有副突,其上有角质齿。


了解更多>>
西藏山溪鲵

       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雄鲵全长175~211mm,雌鲵全长170~197mm;头部较扁平,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短,吻端宽圆,吻棱不明显;鼻孔略近吻端;上唇褶很发达,下唇褶弱,为上唇褶所遮盖;舌大,长椭圆形,两侧略游离;口角位眼后角下方;犁骨齿2短列,左右间距宽,呈“八”形,每侧有齿4~6枚;颈褶弧形,躯干浑圆或略扁平,肋沟12条左右;前后肢贴体相对;指、趾端相距2~3个肋沟之间距;指式:3>2>4>1或2>3>4>1;趾式:3>2>4>1;指侧缘膜明显或弱;掌、蹠突明显或略显;尾肌发达,尾粗壮,呈圆柱状,向后逐渐侧扁;尾鳍褶低厚而平直,末端钝圆;第二性征雄鲵肛部隆起,肛孔呈“↑”形,其前端中央有一个小乳突;皮肤光滑(少数地区有皮肤满布瘰疣的变异个体),眼后至颈褶外侧有一条浅沟;头腹面有多条纵褶。体尾背面暗棕黄色、深灰色或橄榄灰色等,其上有酱黑色细小斑点或无斑(皮肤具瘰疣的变异个体为浅褐黑色);腹面较背面颜色略浅。卵袋长102~140mm,直径10~12mm,呈螺旋状弯曲,表面有细纵纹;卵径3.7mm,浅黄色。幼体全长41mm时背鳍褶起于尾基部,具3对外鳃,全长64m左右时外鳃消失,即完成变态。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数据库。


了解更多>>
高原林蛙

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雄蛙体长56mm,雌蛙体长62mm左右;体型较粗短;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略尖,突出于下唇;吻棱较钝而明显;鼻孔在吻眼中间;颊面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眼间距小于鼻间距和上限睑宽;鼓膜约为眼径之半;舌后端缺刻深;犁骨齿两短列斜线,位于内鼻孔内后方;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上端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上方形成曲折状;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较细长;关节下瘤发达;内、外掌突均明显,外掌突较小 ;第一指上有极明显的灰色婚垫,腹面观可分为4团连续的瘤状物,基部2团大,其间的界限清晰而间距窄,近腕部一团等于或略大干指部一团,远端2团小而其间的界限不分明;具红色雄性线;后肢较短,约为体长的160%;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鼓膜,个别的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仅相遇或略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指端钝圆;趾略扁而末段变窄,趾端钝圆;指式:3>1>4>2 ;蹼较发达,略超过2/3蹼,即除第四趾两侧的蹼达到或略超过第三关节并以缘膜达趾端外,其余各趾之蹼均达趾端,蹼缘缺刻较浅,外侧3趾间的缺刻最深处几乎达到各趾第三关节之连线,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关节下瘤小;内蹠突呈长椭圆形,其长约为第一趾长的l/2,外蹠突极小或无;背面皮肤较粗糙。背部及体侧有分散较大的圆疣及少数长疣,有的其间尚有小疣或痣粒;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基部有密集扁平小疣。跗褶有2条,较明显;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了解更多>>
中华蟾蜍

       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雄蟾体长62~106mm,雌蟾体长70~121mm;体肥大;头宽大于头长;吻圆而高,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为眼间距的3/5,瞳孔圆或横椭圆形,黑色,虹彩土红色;鼓膜鼓环显著;上颌无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前肢长而粗壮;掌突2个,棕色,内掌突小,椭圆形,外掌突大而圆;第二性征雄性内侧3指有黑色刺状婚垫;后肢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后;指端较圆;趾端钝尖;指侧具缘膜或无;趾侧缘膜显著;指式:3>1>4>2或3>1>2>4;第四趾具半蹼;趾关节下瘤多成对或不清晰;内蹠突大而长,外蹠突小而圆;皮肤很粗糙,背面满布圆形瘰疣;吻棱上有疣;上眼睑内侧有3~4枚较大的疣粒,其前后分别与吻棱和耳后腺相接,沿眼睑外缘有一疣脊;腹面满布疣粒;胫部无大瘰粒。体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橄榄黄色或灰棕色,有不规则深色斑纹,背脊有一条蓝灰色宽纵纹,其两侧有深棕黑色纹;肩部和体侧、股后常有棕红色斑;腹面灰黄色或浅黄色,有深褐色云斑,咽喉部斑纹少或无,后腹部有一个大黑斑;卵径1.5mm~2.0mm,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棕色或黑棕色;第31~35期蝌蚪全长30mm,头体长12mm,尾长为头体长的152%左右;体和尾肌色黑,尾鳍弱而薄,色浅,尾末端钝尖;唇齿式为Ⅰ:1+1/Ⅲ;仅两口角有唇乳突。


了解更多>>
宝兴树蛙

宝兴树蛙Rhacophorus dugritei,雄蛙体长42~45mm,雌蛙体长58~64mm;体较肥壮;头较扁,头宽大于头长;雄蛙吻端斜尖,雌蛙吻端圆而高;吻棱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鼻间距与眼间距几乎相等,上眼睑宽约为眼间距的2/3;鼓膜小于第三指吸盘;颞褶平直达肩部上方;舌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列强,几乎平置 ;雄蛙具单咽下外声囊,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腹面有清晰的肉质垫;关节下瘤甚发达,有成行的指基下瘤;内掌突扁平,椭圆形,无外掌突;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鼓膜;胫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有吸盘,其腹面边缘具马蹄形沟;第三指吸盘与上眼睑几乎等宽,第一指吸盘小;指侧具缘膜;除第五趾外均以缘膜达趾端;指式:3>4>2>1;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三关节下瘤;外侧2指间半蹼;趾间蹼较发达,第四趾蹼达第二关节下瘤;关节下瘤明显,有成行的趾基下瘤;内蹠突大,有游离刃,外蹠突小而扁圆(有的标本不明显);背面皮肤有小疣,疣上无刺;腹面及股部下方密布扁平疣,咽喉部疣粒较小。体色变异颇大,背面多为绿色或深棕色,散有不规则的大小棕色斑点,斑点边缘色较深,部分个体背面为棕绿色或纯绿色;腹面乳白色,散有黑色斑点或云斑;卵粒白色,卵径2.5mm左右;第33~34期蝌蚪全长平均38mm,头体长14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71%;体背面棕绿色或酱黑色,有金黄色小点;头部较窄,体较宽,尾肌较弱,尾末端钝尖呈黑色或不黑;唇齿式多为I:3+3/1+1:Ⅱ;口角乳突一排,副突较少;下唇乳突一排,中央部位约缺3个乳突。


了解更多>>
普洱树蛙

       普洱树蛙Rhacophorus puerensis,雄蛙平均体长40.5mm,雌蛙53.6mm,雌雄头宽均大于头长,雄蛙吻部较雌蛙略尖,吻端稍微超出下颌,吻棱明显,颊面略呈三角形,中间较凹 ,鼻间距与眼间距近于相等,瞳孔为纵置长椭圆形,鼓膜圆形,较小,明显小于眼径,颞褶自眼后方直斜向下与不明显的体侧褶相连,并与口角后的细小疣粒线形成三角形面,舌后端缺刻较深,犁骨齿白色,左右不相连,近于在一条直线上,但两边外侧略向上,接近于鼻孔内上侧缘,具有单咽下外声囊,雄蛙前臂及手长为体长之半,雌蛙稍长为29.7mm,为体长的55.4%,各指有关节下瘤和指基下瘤,内掌突大而明显突起,其长度雌性为4mm,雄蛙为3.2mm;无外掌突,雄蛙第一、二指基部有白色婚垫,第一指婚垫很大,第二指则很小,后肢较短,雄蛙51.4mm,为体长126.9%,雌蛙较长,为体长的1倍半,胫跗关节明显达不到鼓膜,胫长为体长的37%~41.5%,跗足长大于胫长,指端有较大的吸盘,横沟明显,指端腹面有半月形凹痕,第1指吸盘很小,第3指吸盘最大,等于上眼睑宽;指吸盘明显大于趾吸盘,指式:3>4>2>1;趾式:4>3=5>2>1,指间有蹼,雌蛙蹼较雄蛙发达,雄蛙仅微蹼至1/3蹼,雌蛙为2/3蹼;趾间蹼为半蹼或2/3蹼,各趾间蹼只能以缘膜达趾端(第5趾的蹼也未达到趾端) ,各趾关节下瘤为圆形,趾基下瘤不明显,有内蹠突,近于椭圆形,较小,明显小于内掌突;无外蹠突;头顶、背面及体侧有很小而密的疣粒;颌下部、咽部疣粒特细小而密;腹部及股部下面有较大的疣粒;体背侧有不甚明显的侧褶;后肢其他部位及前肢内外侧皮肤均较光滑,无疣粒;前臂、跗蹠外侧至趾端无锯齿状疣;生活时,吻、头上面、背面、四肢上面均为绿色或深绿色,并有圆形或近于圆形赭红色斑点,斑点边缘一般有深褐色环,斑点密度个体间有差异,雌体斑点密度大而更明显,一般雄蛙斑点稀疏而不很明显;腹部颜色主要为灰白色,其上有不甚规则的灰褐色斑纹,雌蛙更明显;喉部色较深;雄性腹面白色,未见斑纹;体侧、腿、胫部内外侧、上臂外侧有黑褐色较大斑纹;浸制标本背面为灰褐色,腹面仍为白色,斑纹仍能见到,但没有生活时清晰;卵泡乳白色,每个卵泡直径约10cm,有的达13cm;卵泡高10~12cm。


了解更多>>
红瘰疣螈

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shanjing,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螈全长136~150mm,雌螈全长147~170mm,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吻部较高,略成方形,吻端钝圆或平截,背面两侧棱脊显著隆起,后端部分向内弯曲,后端与耳后腺前端相连接,鼻孔近吻端,上、下颌具细齿,舌较小,近圆形或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粘连,两侧游离,口裂达眼后角下后方,犁骨齿呈“∧”形,颈褶明显,躯干呈圆柱状,中央有细棱脊;体背部脊棱宽平,前后肢较长,指式:3>2>4>1;趾式:3>4>2>5>1。尾部较弱,尾基部宽厚、向后侧扁,尾末端钝圆 ,尾鳍褶较低,尾背鳍褶发达,始自背中部。背部及体侧棕黑色;头部、背部脊棱、体侧瘰粒、尾部、四肢、肛周围均为棕红色或棕黄色;腹面以棕黑色为主。全身满布疣粒,有圆形瘰粒14~16枚,排成纵列;体腹面有横缢纹;卵呈圆形,动物极浅棕灰色,植物极色浅,卵径2.5~3.0mm,卵外胶囊直径6.5mm左右;幼体孵出时全长11mm左右,具外鳃和平衡枝。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