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
熊狸

熊狸属于蹠行动物,行走的时候脚掌着地,像熊;熊狸的眼睛会遇强光变成一道竖缝,像猫。熊狸的名字就是从这两点相似性来的。


了解更多>>

貉 Nyctereutes procyonidea,头体长450-660;尾长160-220;后足长75-20;耳长35-60;颅全长100-130;体重3-6kg。体型小,腿不成比例的短,外形似狐。具有象北美浣熊一样的明星的面纹。前额和鼻吻部白色,眼周黑色。颊部覆有蓬松的长毛,形成环状领;背的前部有一交叉形图案;胸部、腿和足暗褐色。体态一般矮粗,尾长小于头体长的33%,且覆有蓬松的毛。背部和尾部的毛尖黑色;背毛浅棕色,混有黑色毛尖。头骨轮廓扁平;鼻骨接近1/3出尖锐,有骤然的凹陷;顶骨有褶皱,有一个脊接近头骨后部的矢状脊;成体有明显的人字脊;下颌有特殊的次角突;中翼骨孔延伸超过齿列。


了解更多>>

Panthera tigris,头体长140-280 cm;尾长910-1,100;后足长234-420;耳长95-130;颅全长252-333;体重90-306 kg。世界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并且是现存的最大的猫科动物,虎是唯一一种经常以人为食的动物。或许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没有其他任何食肉动物能和老虎相比,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虎经常被视作权利和力量的象征,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中,其他国家也存在。在《易经》中,虎代表“阴”或邪恶。猎杀或捕捉老虎被认为是猎人最高的荣誉。虎是最好辨认的猫科动物,它们是唯一完全有条带花纹的猫科动物,并且是体型最大的。毛皮呈橙红色到红棕色或橘黄色,并带有许多竖直的黑色条纹。身体两侧的条纹不同,可延续到腹部。腹部白色;眼睛上部有亮白区;尾上一般有10个黑色环纹。后肢比前肢稍长,尾长于头体长之半,并且呈圆棍状。虎的头骨仅在大小上就很容易与其他猫科动物区别,它是唯一头骨长超过250mm的猫科动物。辨认虎的其他特征有:眶内区比眶后区宽;颧骨不触及泪骨;额骨与鼻骨的骨缝有明显的凹陷;眶后突小;齿列长大于80mm;颧骨宽大于200mm;P4长度大于30mm,并有强壮的外前附尖;M1宽度大于10 mm;m1具明显的下次尖;p4具大的下次尖,且大于下前尖。齿式:3.1.3.1/3.1.2.1 = 30。


了解更多>>

Cuon alpinus,头体长880-1,130;尾长400-500;后足长70-90;耳长95-105;颅全长150-170;体重10-20 kg。与犬属相近;但是吻和尾更短。颜色深红至灰褐色或微黄红色,喉部、四肢和面部为白色。耳大而圆,耳内毛白色。尾尖黑色,尾小于头体长一半。雌雄体型几乎一致。乳头6或7对。头骨与狼相似,但额骨低(前腔不鼓胀),鼻骨较短(齿列宽度大于上腭长度的75%)。M3/3缺失;m1的跟座上仅1个齿尖;M2比M1小(M2 面积小于40mm2)。P2和P3具一个小的、向后的齿尖和齿带尖。齿式:3.1.4.2 /3.1.4.2 = 40。


了解更多>>
椰子狸

椰子狸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尾长470-560;后足长67-85;耳长42-58;颅全长90-118;体重19-33 kg。椰子狸体型类似家猫,尾长几乎等于头体长。皮毛至少有5排斑点;然而,斑点并不清晰,并且通常在成体和一些地理亚种中消失。颜色多为淡褐色,背部有多条暗褐色长纹;体侧有斑点;面部有白斑;尾大多为黑色(尽管有模糊的尾环痕迹)。足也是黑色。3对乳头。头骨具长吻突,眶内区紧紧地缢缩。眶后缢痕通常比眶内缢痕更窄。P4有钝的切割边缘,具宽的后齿带。M2仍有三角座,但其呈圆形,由原始条件衍变而来。齿式:3.1.4.2/3.1.4.2 = 40。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了解更多>>
鼬獾

鼬獾Melogale moschata,比真正的獾类小,更纤细,但比鼬类更粗壮。四肢短,鼻吻长,无分开上唇的人中。前后足均具5趾,爪长,不能收缩。面部颜色基本为深色(浅灰色或浅褐色),但颊部有大的淡黄色斑块,眼之间有白斑。白色面部颜色有很大的变化,两颊均有小的黑色斑点,从耳间的头顶到肩部有一苍白色条纹纵贯,然后逐渐变细,至背中部时消失。


了解更多>>
黄腹鼬

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头体长205~334;尾长65~182;后足长22~46;耳长12~21;颅全长43~54;体重168~250g。在外形度量和头骨大小方面,黄腹鼬是Gale亚属最大的。背部和尾侧的臀部形成一个明显的分界。上唇边缘、下颏以及部分喉部为淡白色,其余下体为深黄色,尾长约为头体长的66%。足垫发达,裸露。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了解更多>>
石貂

石貂Martes foina,吻鼻部尖,耳圆钝,体躯粗壮,成体体长在450毫米左右,四肢粗短,但后肢略长于前肢。尾长于后肢,略长于体长之半,尾蓬松而端毛尖长。四肢具五趾,趾行性,趾垫5枚,掌垫3枚。毛色:为灰褐或淡棕褐色,绒毛毛色洁白或淡黄,深褐或淡褐色的稀疏针毛不能覆盖底绒。头部淡灰褐色,耳缘白色,体背、体侧为深褐色,由于头部针毛较短密,至背中部针毛逐渐伸长,最长可达55毫米,使背脊中央的褐色针毛集聚,因而色调呈暗褐色。腹部淡褐色,四肢及尾部与背脊同色,喉胸部白色或茧黄色,形状或为“V”形,或呈不规则的环状,有的在环状斑块中带有棕色斑点,有的在喉胸部中央呈长条状块斑。头骨:外形与青鼬头骨酷似,但比紫貂头骨略大。颅形狭长,从吻部至前额逐渐升高,到顶骨又略形下降。鼻骨狭长,其末端几与眶后突达同一直线上,鼻骨中央略低凹;颧弓略向外扩张,眶后突尖锐,颧骨突粗壮;具良好的矢状脊与人字脊,矢状脊在顶骨与额骨接缝处分叉;颞嵴在顶骨末端形成十分突出的弯尖,与紫貂及青鼬明显区别。腭骨显著后伸;听泡长圆形凸出。副枕突形尖扁,与听泡高度相等。下颌骨底缘弯曲,角突钝圆,冠状突扁平,后端并不特别突出。(头骨图11,石貂)牙齿:齿式为:(3·1·4·1)/(3·1·4·2)=42=38。上门齿排列为一圆拱形,齿形呈刀刃状向外弯曲,下门齿排列前后不齐,第二下门齿位置略靠后,上犬齿齿尖与下颌骨垂直,下犬齿向斜外方弯曲;裂齿形状与紫貂裂齿相似,下颌前臼齿3-4枚,有的标本第一下前臼齿缺如,在第四下前臼齿齿峰之后侧具明显的小附尖,臼齿与紫貂臼齿相似,仅体积甚大。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