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科
鼬獾

鼬獾Melogale moschata,比真正的獾类小,更纤细,但比鼬类更粗壮。四肢短,鼻吻长,无分开上唇的人中。前后足均具5趾,爪长,不能收缩。面部颜色基本为深色(浅灰色或浅褐色),但颊部有大的淡黄色斑块,眼之间有白斑。白色面部颜色有很大的变化,两颊均有小的黑色斑点,从耳间的头顶到肩部有一苍白色条纹纵贯,然后逐渐变细,至背中部时消失。


了解更多>>
黄腹鼬

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头体长205~334;尾长65~182;后足长22~46;耳长12~21;颅全长43~54;体重168~250g。在外形度量和头骨大小方面,黄腹鼬是Gale亚属最大的。背部和尾侧的臀部形成一个明显的分界。上唇边缘、下颏以及部分喉部为淡白色,其余下体为深黄色,尾长约为头体长的66%。足垫发达,裸露。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了解更多>>
石貂

石貂Martes foina,吻鼻部尖,耳圆钝,体躯粗壮,成体体长在450毫米左右,四肢粗短,但后肢略长于前肢。尾长于后肢,略长于体长之半,尾蓬松而端毛尖长。四肢具五趾,趾行性,趾垫5枚,掌垫3枚。毛色:为灰褐或淡棕褐色,绒毛毛色洁白或淡黄,深褐或淡褐色的稀疏针毛不能覆盖底绒。头部淡灰褐色,耳缘白色,体背、体侧为深褐色,由于头部针毛较短密,至背中部针毛逐渐伸长,最长可达55毫米,使背脊中央的褐色针毛集聚,因而色调呈暗褐色。腹部淡褐色,四肢及尾部与背脊同色,喉胸部白色或茧黄色,形状或为“V”形,或呈不规则的环状,有的在环状斑块中带有棕色斑点,有的在喉胸部中央呈长条状块斑。头骨:外形与青鼬头骨酷似,但比紫貂头骨略大。颅形狭长,从吻部至前额逐渐升高,到顶骨又略形下降。鼻骨狭长,其末端几与眶后突达同一直线上,鼻骨中央略低凹;颧弓略向外扩张,眶后突尖锐,颧骨突粗壮;具良好的矢状脊与人字脊,矢状脊在顶骨与额骨接缝处分叉;颞嵴在顶骨末端形成十分突出的弯尖,与紫貂及青鼬明显区别。腭骨显著后伸;听泡长圆形凸出。副枕突形尖扁,与听泡高度相等。下颌骨底缘弯曲,角突钝圆,冠状突扁平,后端并不特别突出。(头骨图11,石貂)牙齿:齿式为:(3·1·4·1)/(3·1·4·2)=42=38。上门齿排列为一圆拱形,齿形呈刀刃状向外弯曲,下门齿排列前后不齐,第二下门齿位置略靠后,上犬齿齿尖与下颌骨垂直,下犬齿向斜外方弯曲;裂齿形状与紫貂裂齿相似,下颌前臼齿3-4枚,有的标本第一下前臼齿缺如,在第四下前臼齿齿峰之后侧具明显的小附尖,臼齿与紫貂臼齿相似,仅体积甚大。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了解更多>>
狗獾

狗獾Meles leucurus,矮胖,体型大,有一明显的长鼻子,末端有一个大的外鼻垫。腿和尾均短而粗。面部延长、锥形,耳小儿圆,耳尖白色,位于头两侧偏下。皮毛粗糙、茂密,长度适中。身体灰色,腿部为暗灰色到几乎黑色。狗獾头两部有明显斑纹,面部大部为白色,具两黑纹,一条位于头部两侧,纵向贯穿整个面部,从鼻到眼,再到耳基部。白色的面部斑纹与全黑色的喉部和腹部形成鲜明对照。吻部长,具软骨质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区域有毛。臭腺位于尾下肛门开口处之外,其气味用于标记。足为趾行性,每足具5趾,且足垫无毛。所有趾上均有长而黑色的弯爪,在上肢上的更长。有3对乳头,乳突相当大。

参考自《中国兽类野外手册》


了解更多>>
欧亚水獭

欧亚水獭Lutra lutra,英文名Common Otter。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头部扁平宽阔,耳和鼻孔均生有小圆瓣,潜水时关闭;四肢短,趾间有蹼,皮毛致密油亮以防水浸湿,通体毛呈咖啡色,腹毛较淡;除个别亚种外,其喉部均有白斑;尾长而扁阔,毛色与体色一致。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了解更多>>
青鼬(黄喉貂)

青鼬(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英文名Yellow-throated Marten,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似果子狸,但躯体较细长,头和尾均成黑褐色,体重约2kg。体背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黄褐色;喉、胸部腹面鲜橙黄色,腹毛灰白色;四肢棕褐色。尾长唱过体长之半。晨昏最活跃的,成对或多头一起出没;行动隐蔽,常在树上活动,采食野果和鸟蛋。性情凶猛,常集小群围歼比它们大数倍的动物如麂和小鹿,尤其喜欢吸血和吃蜂蜜。多在春夏季节产卵,每胎多2仔。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了解更多>>
猪獾

猪獾Arctonyx collaris,别名沙獾、川猪等。外形和大小酷似狗獾,体重10kg以上,体长65~70cm。体毛黑褐色,间杂以白色针毛;与狗獾的主要区别为鼻垫与上唇间裸露,鼻吻部狭长而圆似猪鼻。从前额到额顶中央有一条短宽的白色条纹,并向后延伸至颈背;两颊在眼下各具一条污白色条纹;下颌及喉部白色,向后延伸几达肩部。毛色因地区不同常有变化。生活习性与狗獾基本相似,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其喜欢动物性食物。


了解更多>>
香鼬

香鼬Mustela altaica,别名香鼠。体形似黄鼬,但比较小;尾长不及体长之半,尾毛比体毛长,显蓬松。冬季,夏季毛色不同,夏毛体背部暗棕黄色,向两边体侧毛色缓慢浅淡,背、腹间界线分明,下颏白色,腹部及四肢内侧为淡黄色;冬毛全身黄褐色,背、腹界限不清,尾末端毛色较深。都单独活动,不分日夜,但以晨昏时分活动最为活跃。栖于乱石堆、岩石缝隙或树洞中,也常利用其他动物的废弃洞穴建巢。以小型动物如鼠兔、黄鼠等为食,是老鼠的天敌;此外,它们也上树捕鸟或潜水捉鱼。多在春季交配,孕期40多天,每胎7~8仔。

参考自《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