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雄蛙体长21~25mm,雌蛙体长22~24mm;体型小,略呈三角形 ,头小,头长宽几乎相等,吻钝尖,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干上眼睑之宽,鼓膜不显 ,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单咽下外声囊,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关节下瘤明显,内掌突较外掌突大,后肢粗短,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肩前方,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 指末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趾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指、趾式: 指式:3>4>2>1,趾间具蹼迹,趾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大于外蹠突,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小疣,有的个体背中线,上之小疣排列成行;由眼后至胯部常有一斜行大长疣;枕部常有一横肤沟,并在两侧延伸至肩部;肛周围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背面颜色和花斑有变异,一般为粉灰色、黄棕色或灰棕色,其上有两个深棕色“Λ”形斑,前后排列;腹面白色;雌蛙咽喉部密布深灰色小点;雄蛙咽喉部深黑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白色 卵: 卵群粘连成单层小片,略呈圆形,直径60~79mm,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0.8-1.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外胶膜2层 蝌蚪: 第30期蝌蚪全长约18mm,头体长7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63%;体小,头体平扁,尾肌弱,尾鳍中部较高,向后渐窄,尾末梢丝状。头体背面草绿色或灰绿色,散有深色小斑点;尾肌上、下缘及尾鳍边缘斑点较为密集;尾末端无色;体侧及腹面透明。眼位于头两极侧,口位于吻端前上方,无唇齿、角质颌和唇乳突;上唇平直,下唇呈马蹄形。
泽陆蛙(泽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雄蛙体长38~42mm,雌蛙体长43~49mm,头长略大于头宽 ,吻端钝尖,吻棱不显 ,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颊部向外倾斜 , 眼间距很窄,为上眼睑的l/2 ,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圆形,约为眼径的3/5 ,舌宽厚,卵圆形,后端缺刻深,梨骨齿两团,小而突出, 具单咽下外声囊,咽喉部黑色 ,无背侧褶,前肢短 ,前臂及手长远短于体长之半 ,指纤弱,关节下瘤明显,近基部者略大,掌突3个,雄性第一指婚垫发达,有雄性线,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或眼部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或仅相遇 ,胫长小于体长之半,指、趾末端钝尖无沟 ,第五趾外侧无缘膜或极不显著,指式:3>1>4>2 指、趾蹼式: 趾间近半蹼 趾关节下瘤: 关节下瘤小而明显 内、外蹠突: 外蹠突小,内蹠突长椭圆形,约为内趾长之半,有内跗褶 ,背部皮肤粗糙,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体侧及后肢背面有小疣粒;体腹面皮肤光滑。背面颜色变异颇大,多为灰橄榄色或深灰色,杂有棕黑色斑纹,有的头体中部有一条浅色脊线;上下唇缘有棕黑色纵纹,四肢背面各节有棕色横斑2~4条,体和四肢腹面为乳白色或乳黄色 卵: 雌蛙产卵分多次产完,卵群粘连成片状,每一卵片有卵20-40粒;卵径1mm左右,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灰白色。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
无指盘臭蛙Odorrana grahami ,体形较大而扁平,雄蛙体长76mm,雌蛙体长89mm左右,大者可达107mm ;头顶平扁,长、宽几乎相等,约为头体长的1/3;吻端钝尖,略超出下唇,吻比眼长;吻棱较明显;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颊部略向外倾斜,颊面凹入;鼻间距大于眼间距;两眼前角间有一小白点;鼓膜较大,为体长的5.8%-6.8%,距眼近,位于眼后角下方,相距仅有一指的宽度;舌后端缺刻深。雄蛙声囊孔较小,长圆形,近口角 ;左、右犁骨齿列向内中线微斜置,内侧端超过内鼻孔的后缘;前肢较粗壮; 前臂及手长不到头体长之半;指较粗而略扁;关节下瘤发达,外侧3指具指基下瘤,少数标本不显;第二性征雄性第一指具绒毛状婚垫;胸腹部满布小白刺,具一对咽侧内声囊 ;有雄性线;后肢较长,为体长的165%-175%;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后;胫长超过体长之半,足比胫略短;指末端浑圆而厚,不形成明显的吸盘,无腹侧沟。趾端与指端同,有的趾端—侧或两侧有腹侧沟,一般多限于其外侧有沟,如两侧有沟,其沟在趾末端绝不相连 ;第一、第五趾游离侧有窄缘膜;指式:3>4>1>2;趾间全蹼,蹼达趾末端,少数标本在第四趾远端2趾节的两侧蹼窄成缘膜状,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关节下瘤发达;内蹠突椭圆形,约为第一趾长的2/5,无外蹠突;无跗褶;身体背面皮肤较光滑,有凹凸不平的细颗粒连续成网纹,有的具扁平疣粒;头侧唇缘,尤其是口角后肩部上方、体侧及体后端肛侧均有或大或小形状不一的疣粒,雄蛙疣上有成丛的小白剌,雌蛙的剌少或光滑;颞褶短;雄蛙沿下唇缘及胸、腹部满布分散的小白刺,越向后端排列越稀疏,体越大的雄蛙标本刺越明显,雌蛙腹面光滑。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颇大,一般体背面为棕褐色,背部散有不规则绿色斑纹或相连成片;背部全为绿色时,体后部或多或少有棕色斑纹;体侧暗棕色,越向后色越深,疣上为金黄色,有的杂以少许绿色;口缘黄色或与浅金绿色交织而成的斑点;四肢有棕褐色与黄色相间而成的规则或不规则横纹,少数标本横纹为绿色,股、胫部一般各有横纹5-7条;腋部及胯部浅绿黄色;咽喉及腹部为灰色或黄色,少数标本腹部乳白色;后肢腹面亦为浅绿黄色,或者具有深棕色斑点。液浸标本为体背面深褐色,绿色部位呈青灰色,背部有大的圆形深褐色斑,多在疣粒部位;体侧者相连成云斑或为分散的大圆斑点;四肢深浅相间的横纹明显;腹面颜色深浅、斑点疏密变异亦大,或为全白色仅咽喉部有浅灰色斑,或灰褐色细点极多,使腹面成为灰褐色;四肢腹面多少有灰褐色斑 卵: 卵径2.7mm左右,动物极棕褐色,植物极灰白色 蝌蚪: 第36~39期蝌蚪全长54mm,头体长19mm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91%左右;头体细长暗绿色,尾部棕黄色,体尾满布褐黑色斑点;尾肌发达,尾鳍低平,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I:3+3/1+1:Ⅲ;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错排列;口角乳突一排,副突少。刚变成的幼蛙头体长16~19mm。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费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feae,雄蟾体长78~102mm,雌蟾体长91~114mm;体型大、短而肥壮;头大而且宽扁;吻端圆 ;吻棱显著;鼻孔近吻端;颊部略向外侧倾斜,颊面稍内凹;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眼间距宽于上眼睑;瞳孔纵置;鼓膜隐蔽,有耳柱骨;上颌齿发达;舌圆宽,后端略有缺刻;内鼻孔大;犁骨齿两小团;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短,前肢粗壮;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无关节下瘤;内掌突大,但不清晰;第二性征雄蟾略小于雌蟾;第一指上有棕色婚垫;后肢粗短 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口角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略超过体长的1/3而略短于足长;指、趾端圆;指侧无缘膜;趾侧有显著的厚缘膜;指式:3>4=2>1;第五趾短于第二趾;趾间具蹼迹;内蹠突远长于第一趾长度,无外蹠突;皮肤较光滑,头上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上眼睑外缘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锥状疣,后端外上方有一个似角的锥状长疣;背部、体侧及四肢上有稀疏的小圆疣,有的个体在肩部上侧方的疣粒排列成一行或两行。咽喉部有许多小圆疣;腹下侧方之疣少而较大;腹部及四肢腹面皮肤光滑;肛附近小疣较多。生活时背面为棕黄色,满布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液浸标本背部为灰棕色,小疣周围多为黑色,分散成网状;两眼间有一个三角形黑棕花斑,自眼后角向后延伸至口角后方有一条黑棕色宽带;上唇为浅褐色,下唇为黑色或黑棕色斑;四肢及指、趾上有不显著的黑棕色宽横纹。雄蟾咽喉部黑色或黑棕色。胸腹及四肢腹面有不规则之灰色花斑;掌、蹠深灰色而无花纹;卵群呈片状,每片约有卵1000粒以上;卵太,直径4mm,连同卵外胶膜直径5.2mm左右;卵粒为乳黄色;蝌蚪体形较小,跗足长约3.5mm(第37-39期)时,体长1/3mm,尾长26mm左右。头部较窄,但体宽;鼻孔略近吻端,其周围有乳突;眼大,位于头的两侧,眼间距甚宽,约为头体长的1/3;出水孔小,位于体的左侧;肛孔小,位于下尾鳍基部的中央;上尾鳍在尾前端低厚,尾高约为头体长的55%,尾末端钝尖。口在头前方顶端,漏斗状的唇颇宽,口角间距为头体长的1/2;下唇片中央呈匙状突出;唇上有棒状唇突;下唇最深处的一排唇突长而较少,朝向唇周缘逐渐递减变短,正中央有纵排唇突4根,左、右侧各有8根,唇周缘的乳突细小而密,无色素。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铁梗报春Primula sinolisteri,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木质,长可达12厘米,直径达,毫米,紫褐色,上部有枯叶柄覆盖,下部具呈瘤状突起的叶痕。叶阔卵圆形至近圆形,长2-8.5厘米,宽2-7厘米,先端圆形或钝,有时锐尖,基部心形,边缘波状浅裂,裂片阔三角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稀疏具胼胝质尖头的小齿,干时薄纸质,上面鲜绿色,初被短柔毛,老时近于无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被短柔毛,其余部分近于无毛或被极稀疏的短柔毛,侧脉通常3-4对,下方的1-2对基出,在下面显著;叶柄纤细而坚硬,长3-13厘米,疏被短柔毛,基部增宽成鞘状并常染红色。花葶纤细,高5-20厘米,被短柔毛;伞形花序2-8花;苞片线形至披针形,长3-8毫米,被毛;花梗长7-12(20)毫米,被短柔毛;花萼阔钟状,长4-7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分裂约达全长的1/3,裂片阔三角形,先端锐尖或钝圆而具骤尖头;花冠外面被短柔毛,白色或淡红色,冠筒口周围黄色,冠檐直径1.5-2.5厘米,裂片倒卵形,宽达,毫米以上,先端2裂;长花柱花:冠筒长9-10毫米,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3.5-4毫米,花柱长近达冠筒口;短花柱花;冠筒长10-13毫米,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约8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蒴果球形,短于宿存花萼。花期2-8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紫晶报春Primula amethystina,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向下发出成丛的粗长支根。叶丛基部有少数鳞片;叶片矩圆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2-4.5厘长,宽1-2厘米,先端圆形或偶具小突尖头,基部楔形,下延,边缘中部以上具稀疏的三角形小齿,齿端稍增厚呈腺体状,干时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有紫色小斑点;叶柄极短或长达1. 5厘米,具宽翅。花葶单生,高5-17厘米;花下垂,有香气,2-6朵组成伞形花序;苞片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5 毫米;花梗长5-15毫米,果时近直立,几不伸长;花萼钟状,长4-5(6)毫米,分裂近达中部,裂片卵形,先端钝或锐尖;花冠紫水晶色或深紫蓝色,长12-15毫米,筒状的基部约与花萼等长,上部骤然扩展成钟状,直径12-15毫米,裂片近正方形,长、宽各4-5毫米,先端微凹,凹缺深不及1毫米,凹缺间常有1小突尖头,长花柱花: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约2. 5毫米,花柱长约4. 5毫米;短花柱花: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约4.5毫米,花枉长约1.2毫米。蒴果约与花萼等长。花期6-7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大理独花报春Omphalogramma delavayi,根状茎肥厚,有时分枝,向下发出多数肉质长根。叶丛基部具鳞片包叠的部分长可达10厘米;叶片阔卵形至矩圆形或近圆形,开花时未充分发育,仅部分露出基部的鳞片,长3-7厘米,宽2-5厘米,先端钝或圆形,基部微呈心形至心形,边缘略呈波状或具小圆齿,上面沿中肋被少数柔毛,其余部分无毛,下面沿叶脉和边缘被多细胞长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被柔毛;至果期叶片长可达10厘米,宽至7厘米;叶柄长于叶片可达3倍。花葶通常先于叶抽出,高6-15厘米,被毛,果期高20-30厘米;花萼阔钟状,长12-1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外面被毛,具3-5脉,先端锐尖或钝,有时分裂,边缘常有数小齿;花冠漏斗状,玫瑰紫色,长4-5厘米,外面被多细胞柔毛,冠筒基部带黄色,通常长于花萼1倍,有时近2倍,冠檐直径3-3.5厘米,裂片5-6,卵形至矩圆状卵形,先端具缺刻状齿;雄蕊着生处距冠筒基部1-1.3厘米,花丝长5-7.5(10)毫米,微被毛,花药长5-6毫米;子房无毛,花柱长达冠筒口,下半部被硬毛状毛。蒴果筒状,长2-2.5厘米。花期6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