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雄蛙体长20~25mm,雌蛙体长21~25mm,背面皮肤粗糙,满布疣粒:背中线上的疣粒较细长,太多排列成行,背两侧的较大而圆;四肢背面也有疣粒;枕部有肤沟,向两侧斜达口角后绕至腹面,在咽喉部相连形成咽褶;股基部后方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身体及四肢背面为灰色或灰棕色,背上许多疣粒上有红色小点。背部中央有镶黄边的黑酱色大花斑,此花斑起自上眼睑内侧,向后延伸至躯干中央汇成宽窄相间的主干;在背后端,主干向两侧分叉,形成“∧”形的深色花斑,斜向胯部,恰与后肢贴体时的股部背面黑酱色横纹相吻合;颞部肤沟色浅;从眼后沿体侧至胯部有3-4块黑斑,其中以肩上方的一个最大;四肢背面均有黑横纹。咽喉部有小黑点,雄蛙的尤为密集;腹部及四肢腹面白色。
参考自中国两栖动物名录网站
大狼毒Euphorbia jolkinii,多年生草本。根圆柱状,长可达25厘米,直径6-15毫米。茎自基部多分枝或不分枝,每个分枝上部再数个分枝,高40-80厘米,直径5-9毫米,无毛或被少许柔毛。叶互生,卵状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厘米,宽3-7毫米,先端钝尖或圆,基部渐狭或呈宽楔形或近平截;叶面绿色,叶背常呈淡绿色,干时呈淡灰色,幼叶尤为明显;主脉明显,且于叶背隆起,侧脉羽状且不明显;全缘;总苞叶(3) 5-7 (8)枚,卵状椭圆形至阔卵形,长1-2.5厘米,宽6-9毫米,先端圆,基部近平截;伞幅(3)5-7(8),长1-3厘米;苞叶2枚,卵圆形或近圆形,长6-10毫米,宽4-8毫米,先端圆,基部近平截。花序单生于二歧分枝顶端,基部无柄;总苞杯状,直径约3毫米,高约3.5毫米,边缘4裂,裂片卵状三角状,内侧密被白色柔毛;腺体4,肾状半圆形,淡褐色。雄花多数,明显伸出总苞之外;雌花1枚,子房柄伸出总苞之外,长3-6毫米;子房密被长瘤;花柱3,中部以下合生;柱头微2裂。蒴果球状,长与直径均约5.5毫米,密被长瘤或被长瘤,瘤先端尖,基部常压扁;果柄长4-6毫米;花柱宿存,易脱落;成熟时分裂为3个分果爿。种子椭圆状,长约3毫米,直径约2毫米,淡黄褐色,光亮,无纹饰;种阜三角状盾形,基部无柄。花果期3-7月。
参考自《中国植物志》
长鬣蜥Physigathus cocincinus,全长雄蜥(176 + 475) mm,雌蜥 (160 + 403) mm。生活时头、体、尾前四分之一及四肢背面绿褐色,后部有棕色、黄色和粉红色点斑,领缘浅黄棕色,喉部翠蓝色,碳鳞深绿色或棕色,有的个体由背脊向后斜出2-4个“∧”形蓝绿色线纹,腹面草黄绿色,尾中段有深棕黑色环纹6-9个,前部的环纹较窄,向后黑环逐渐加宽而不明显,且呈一致棕色,腹面浅灰色;四肢腹面棕绿色,爪呈浅褐色。体色随环境不同 或同一环境的不同时间而改变。头呈四棱锥形,长度超过宽度,前部较窄,头顶正中凹陷,顶眼清蜥,前额较平,两颊微内陷;吻钝圆,吻长超过眼眶直径或眼耳间距,吻棱圆钝,上睫脊明显;鼻孔椭圆形,位于鼻鳞中央;眼大;鼓膜裸露于表面,其直径约为眼眶直径的二分之一;吻鳞宽度远超过高度,上缘约与6枚小鳞相切,鼻鳞与吻鳞、第 一枚上唇鳞之间有3行小鳞,上唇鳞10-12,仅1号右侧为13,另1号左侧为9,两侧上唇鳞数目常不相等,其内侧有一行大鳞片与上唇缘平行,颊鳞前宽后窄,呈倒三角形;下唇鳞10-11,仅1号左侧为9,另1号左侧为12,中段者较前后大,其内侧为9-11枚更大的鳞片排成一行,与下唇缘平行。头背被覆微弱起棱的细粒鳞,其中以眼眶上方的鳞最小;颖部鳞片逐渐增大,鼓膜后下方,咽喉部两侧有许多分散的大鳞,其中有3或4枚特别高大。头腹面粒鳞由前向后向外逐渐增大,其间杂有小粒鳞;肩褶与喉褶相连,前方另有一发达的喉褶,褶部被小粒鳞。体侧扁,上窄下宽,横切面呈三角形;鬣鳞侧扁而窄长,雄蜥颈鬣发达,最长者长度超过眼眶直径,雌蜥者比眼眶直径短得多,颈鬣与背鬣相连续,前端起于头顶后部,向后止于尾前部三分之一处,躯干与尾交界处中断;躯干部被起棱粒鳞,棱尖斜向后上方;胸腹部、四肢前缘及腹面的鳞片大而平滑,覆瓦状排列。四肢发达,后肢尤强壮,贴体前伸最长趾端超过眼;指、趾发达,均具锐利的爪,外侧鳞片突出形成栉状缘,四肢背面及后缘被粒鳞;股部腹面近端有股孔6-7对,也有个别5,尾极侧扁成鞭状,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半左右,尾基部背面鳞细小,向后逐渐增大,前后约8鳞行排成一环,尾部鬣鳞渐次消失,由两行棱鳞形成二纵棱,与尾腹面后端的两行棱鳞相对称。雄蜥个体较大,颞部显著隆肿,雌雄均具有股孔。
参考自《中国动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