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别名野猫、狸猫、抓鸡虎、麻狸、钱猫。外形酷似家猫,全身花纹斑驳;体毛浅棕或淡黄色,颊部有两条白色细纹,耳背有浅黄色斑,体背有四条棕黑色环,腹部白色,体侧有数行斑点,臀部斑点较大,四肢斑点较小;尾与背同色。具棕黑色斑和半环,尾尖端棕或黑色。以树洞、土洞、石块下或石缝为窝穴。主要为地栖,但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主要以鼠类、松鼠、飞鼠、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和昆虫为食,也吃浆果、榕树果和部分嫩枝、嫩草,有时潜入村寨盗食鸡、鸭等家禽。北方的豹猫繁殖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春夏季繁殖。春季发情交配,妊娠期约2个月,5~6月产仔,每年1胎,每胎2~4仔;南方豹猫的繁殖不受季节限制,每胎2~3仔。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我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别名大猫熊、竹熊、白熊、花熊,体形和大小像熊,但头部有脸斑;体毛黑白分明,背毛粗而厚密,腹毛稀少而长;白色的头部耸立一对毛茸茸的黑耳;眼圈黑、大而成“八”字形,吻鼻端亦黑色;躯干白色中穿插黑色环带。四肢黑色,尾毛全白色。取食竹笋和嫩枝、叶,尤其喜食箭竹、木竹和方竹等。也喜食野果和小动物及动物的尸体,食量较大,一天可吃15~20kg竹子。主要于晨昏活动;平时单独活动,无固定的巢穴;发情期夜间上树,发出似犬吠的求偶声,此时也可见小群行动。产仔时有固定的巢穴,一般在枯树洞内或石洞中;幼子出生后40天睁眼,三个月后才能站立,6个月后独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