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Sichuan 景观与生物多样性
毛冠鹿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别名黑麂、乌麂、青麂,外形似赤麂,额顶有一簇黑褐色冠状长毛,故称毛冠鹿。雄性有角,但短小而不分叉,几乎隐于毛丛中;无额腺,但眶下腺特别发达。雌雄鹿的耳背均有一块白斑;体毛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尾背面黑褐到黑色;腹部、鼠蹊部及尾腹面白色。不喜集群,多晨昏活动,白天隐于密林或灌丛中。喜食百合科、虎耳草科、蔷薇科和玄参科植物的嫩枝叶,也食野果和种子。秋冬交配,春夏产仔,每胎1仔。


了解更多>>
藏酋猴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别名藏猕猴、青猴、四川短尾猴、断尾猴、毛面猴、马猴,我国特产猴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较大,体长580~710mm,尾长70~90mm。头大、吻长、有颊囊。雄性脸肉色,眼周白色;雌性脸红色,眼周粉红色;老年个体脸呈灰白色。头顶和颈毛褐色,有棕环;下颏、颊灰褐色,背、腰至尾基、尾背面均为黑褐色;四肢外侧同背色,内侧浅灰色;腹面灰褐色;趾甲黑褐色。昼行性,多姿地面上活动,夜晚在崖壁缝隙或山洞中过夜;群居,小群20~40只,大群多达50~70只;活动时有强壮的“猴王”带领,“猴王”年老体弱后独居生活。食野果、竹笋、树叶、昆虫、蜥蜴、小鸟等,也盗食农作物。全年均可繁殖。妊娠期6个月左右,每胎1仔,偶有2仔。


了解更多>>
西藏鼠兔

西藏鼠兔Ochotona thibetana,别名藏鼠兔,体形中等,体长约150mm;耳短小而圆,耳缘白色;体背面毛色变化较大,但以褐色为基本色调,有一个浅黄色斑。腹部毛色较淡,呈灰黄色;喉部有一浅黄色横带;胸腹部有一条界线不清的浅黄色纵纹;尾背面灰色或土黄色。穴居;以苔藓、野草和野菜为食;昼夜均有活动,雨天也外出觅食。繁殖期大约在4~10月间,每胎1~5仔。


了解更多>>
艾鼬

艾鼬Mustela eversmanii,别名地狗,两头乌,艾虎,体形较其他鼬鼠种类大,趾爪粗壮锐利,尾长接近体长之半;体背面棕黄色,在腰、后背及臀部有较多的黑色毛尖,后体呈黑褐色;体侧淡棕色。鼻周和下颌白色,眼上前方有卵圆形白斑,颏、喉部棕褐色,胸、腹和四肢黑褐色,尾末端黑褐色,前段与背色相同。营独栖生活,夜行性,行动敏捷。性凶猛,既会游泳,也能上树。自挖或利用废洞做窝,窝内有杂草和兽毛。主要捕食鼠类,是鼠类的天敌,也食鸟蛋和鱼、蛙,兼食一些浆果和坚果。春季发情,孕期2个月,每胎一般3~5仔,多可达18只。  


了解更多>>
羚牛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别名扭角羚、牛羚、白羊、竹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大。体形短而粗,体侧披长毛;脸形宽,其吻鼻部裸露,并以一明显的鼻中缝分开,前额和鼻腔显著隆起,尾短隐于长毛中;前额隆起。尾短,四肢强健,前肢特发达,肩高大于臀高,角粗短,脚形特殊,先向上长一小段,突然向外翻转,再向后向内扭转,故名“扭角羚”。被毛短而松,但体侧下方披毛特长。我国分布的四个亚种毛色均不同,秦岭亚种金黄色;四川亚种灰白色,不丹亚种浅棕色,且有一明显的黑色背中线,指名亚种的毛色深褐。羚牛多在夏季集群,为避暑而向高山迁移,食物多种多样,其中以禾本科、百合科、蔷薇科、杜鹃科和伞形科的种类较多。但在食物缺乏的冬季,竹类则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多在6~9月间发情,孕期250~265天,每胎多为1仔。


了解更多>>
黄鼬

黄鼬Mustela sibirica,别名黄鼠狼、黄狼。体形细长,四肢短,头小而颈长,雄性明显比雌性大,雄性成体体重700g左右,雌性仅约500g。耳壳短宽,尾长为体长的一半,肛门腺发达,四肢五趾间有很小的皮膜,冬季尾毛长而蓬松。体毛基本为棕色,可因不同地方和不同季节而有深浅变化;腹毛稍浅淡,背腹毛色无明显的分界;鼻垫基部及上、下唇为白色,喉部及颈下常有白斑。夏毛颜色较深,几乎呈褐色。平时栖居在乱石堆和倒木下,仅在繁殖和冬季才有较固定的洞穴。遇险时,会从肛门腺分泌臭液。性凶残,常捕杀远超过其食量的小动物,偶尔伤害家禽。春季发情,孕期30~40天,每胎基本为5~6仔,偶尔有产10只以上的。


了解更多>>
淡绿鵙鹛

淡绿鵙鹛Pteruthius xanthochlorus,小型鸟类。体长11~13cm。头顶灰色或蓝灰色,有的具白色眼圈,背橄榄绿色,或上背橄榄灰色,到下背至尾上覆羽才变为橄榄绿色。颏、喉和胸浅灰白色,腹灰黄色。两胁橄榄绿色。虹膜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上嘴黑色,下嘴褐色,基部蓝灰色,跗蹠肉色。主要以象虫、甲虫、蝽、蝉等昆虫为食,也吃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繁殖期5~7月间,通常营巢于茂密的森林中,巢由细根和少量苔藓、地衣等材料编织而成,形状为一提篮状或深杯状,结构甚为精致,巢外常常网以蜘蛛网和卵壳。    


了解更多>>
宝兴百合

宝兴百合Lilium duchartrei,鳞茎卵圆形,高1.5~3厘米,宽1.5~4厘米,具走茎;鳞片卵形至宽披针形,长1~2厘米,宽0.5~1.8厘米,白色。茎高50~85厘米,有淡紫色条纹。叶散生,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宽约1厘米,两面无毛,具3~5脉,有的边缘有乳头状突起。花单生或数朵排成总状花序或近伞房花序、伞形总状花序;苞片叶状,披针形,长2.5~4厘米,宽4~6毫米;花梗长10~22厘米;花下垂,有香味,白色或粉红色,有紫色斑点,花被片反卷,长4.5~6厘米,宽1.2~1.4厘米,蜜腺两边有乳头状突起;花丝长3.5厘米,无毛,花药窄矩圆形,长约1厘米,黄色;子房圆柱形,长1.2厘米,宽1.5~3毫米;花柱长为子房的2倍或更长,柱头膨大。蒴果椭圆形,长2.5~3厘米,宽约2.2厘米。种子扁平,具1~2毫米宽的翅。花期7月,果期9月。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