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燕鸥Sterna hirundo,中型水鸟,体长31~38cm。翅较长、窄而尖,外侧尾羽极度延长,尾呈深叉状。嘴、脚黑色或红色。夏羽额、头顶至枕黑色,背蓝灰色,下体白色,胸以下灰色。外侧尾羽外翈黑色,初级飞羽外翈也为黑色,飞翔时明显。站立时尾尖达到翅尖,但不超过,长度几乎相等。冬羽前额、颊、颈侧和下体白色。头顶前部白色,有黑色斑点。头顶后部和枕黑色,背鼠灰色,其余似夏羽。幼鸟和冬羽相似,但翅和上体具白色羽缘和黑色亚端斑,下嘴基部红色。虹膜暗褐色。主要以小鱼、虾、甲壳类、昆虫等小型动物为食。常在水面上空飞行,发现食物。则急速扎入水中捕食。也常在水面或飞行中捕食飞行的昆虫。繁殖期5~7月,常成群在一起营巢繁殖,有时也见到单独成对繁殖或与其他鸥在一起繁殖。
金眶鸻Charadrius dubius,小型涉禽,体长15~18cm。夏羽上体沙褐色,眼周金黄色。嘴黑色,额具一宽阔的黑色横带,横带喉有一细窄的白色横带将黑色额带和沙褐色头顶分离开。眼先至耳覆羽有一宽的黑色贯眼纹,眼后上方有一白色眉纹,紧靠黑色贯眼纹之上。后颈具一白色领环,往前与颏、喉白色相连。紧接白色领环之后有一窄的黑色颈环,到前胸黑环变宽。脚橙黄色或黄绿色。飞翔时翅上无白色翼斑。冬羽额部黑带消失,胸带褐色或不显。虹膜暗褐色,眼睑金黄色,嘴黑色,脚和趾橙黄色。主要吃鳞翅目、鞘翅目及其他昆虫、昆虫幼虫、蠕虫、蜘蛛、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5~7月,营巢于河流、湖泊岸边或河心小岛及沙洲上。
金斑鸻Pluvialis fulva,小型水边鸟类,体长23~26cm。夏羽上体黑色,密布金黄色斑点,下体纯黑色;自额经眉纹,沿颈侧而下到胸侧有一条呈“Z”字形的白带,在上下体之间极为醒目。冬羽上体灰褐色,羽缘淡金黄色,下体灰白色,有不太明显的黄褐色斑点,眉纹黄白色。幼鸟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呈暗黑褐色,具小的白色或淡黄色斑点。白色眉纹长而显著,胸、上胸和两胁呈显著的灰色和白色斑驳状。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灰黑色。主要以甲虫、鞘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蠕虫、小螺、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6~7月,营巢于西伯利亚北部和北极苔原地带苔原上,也在苔原沼泽干地上和小山坡上营巢。
矶鹬Tringa hypoleucos,小型鹬类,体长16~22cm。嘴、脚均短,嘴暗褐色,脚淡黄褐色具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并沿胸侧向背部延伸,翅折叠时在翼角前方形成显著的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尾两边的白色横斑和翼上宽阔的白色翼带,飞翔姿势两翅朝下扇动,身体呈弓状,站立时不住的点头、摆尾。幼鸟似成鸟非繁殖羽,但羽缘多缀有皮黄色,跗蹠和趾灰绿色,爪黑色。虹膜褐色,下嘴基部淡绿褐色。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以及蝌蚪等小型脊椎动物。常在湖泊、水塘及河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见在草地和路边觅食。繁殖期5月初至7月末。
环颈鸻Charadrius hiaticula,小型涉禽,体长17~21cm。夏羽嘴橙黄色,先端黑色,脚橙黄色;上体沙褐色或灰褐色,下体白色。具黑白二色颈环,白环较宽,在前颈与喉白色相连。黑环与胸部黑色相连。额白色,额基部与头顶前部黑色,在额上下形成两条黑色横带。眼先黑色,经眼至耳覆羽有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眼后上方有一窄短的白色眉斑,翅上具粗著的白色翅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冬羽嘴黑色,仅嘴基部黄色,额带、胸带和过眼纹均为褐色。虹膜暗褐色,具窄的暗橙黄色眼圈。非繁殖期和幼鸟全为黑色,脚橙黄色。幼鸟暗黄色。主要以蠕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5~8月,营巢于沿海海岸和北极苔原以及内陆河流、湖泊岸边。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中型水鸟,体长35~43cm。夏羽头和颈上部咖啡褐色,背、肩灰色,外侧初级飞羽上面白色,具黑色尖端,下面黑色。其余体羽白色。眼周白色,飞翔时翼外缘白色。嘴细长,暗红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变为白色,眼后有一褐色斑。嘴鲜红色,先端略缀黑色。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枕缀黑褐色,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白色,尖端具黑色横带。嘴和脚暗肉色或粉红黄色,次级飞羽具黑色横斑。主要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苍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他小型动物尸体。繁殖期4~6月,常集成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群从几对、十几对到近千对几种在一起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