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金翅雀Carduelis ambigua,小型鸟类,体长12~13cm。雄鸟额、头顶、枕、眼先、头侧、后颈、颈侧概为黑色。背、肩暗褐而缀有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榄绿色,腰沾黄色,长的尾上覆羽沾灰。翅上小覆羽橄榄绿色,中覆羽暗橄榄绿色,羽缘橄榄黄色,大覆羽和内侧三级飞羽黑色具宽阔的淡灰色羽缘。飞羽黑褐色或黑色,初级飞羽外翻基部鲜黄色,形成一道显著的金黄色翅斑,羽端黄白色,次级飞羽外翈羽缘和尖端污白色。中央尾羽黑色,其余尾羽端部黑色,基部黄色。下体橄榄绿色沾黄,尤以喉、胸、上腹和尾下覆羽黄色较鲜亮。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和头侧较背褐,多为暗褐或黑褐色、微具暗色纵纹和淡色羽缘,背微杂橄榄绿色,其余各部亦较雄鸟淡。幼鸟和雄鸟相似,但上下体均具黑褐色纵纹。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淡红褐色、角灰色或淡灰褐色,嘴基和下嘴较淡,脚肉褐或灰褐色。主要以草子、野生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农作物,如养麦、黄豆、麦子、蔬菜等,繁殖季节也吃部分昆虫。繁殖期5~7月。
黑喉石鵖Saxicola torquata,小型鸟类,体长12~15cm。雄鸟上体黑褐色,腰白色,颈侧和肩有白斑,颏、喉黑色,胸锈红色,腹浅棕色或白色。雌鸟上体灰褐色,喉近白色,其余和雄鸟相似。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棕色羽缘更宽而显著,眼先、脸颊、耳羽黑色,颏、喉羽端灰白色沾黄,羽基黑色,其余似成鸟。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脚黑色。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有蝗虫、蚱蜢、甲虫、金针虫、叶甲、金龟子、象甲、吉丁虫、螟蛾、叶丝虫、弄蝶科幼虫、舟蛾科幼虫、蜂、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4~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巢区中比较高的小树枝头鸣唱,雌鸟则致力于筑巢。
凤头蜂鹰Pernis ptilorhynchus,国际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体长50~66cm。头侧具短而硬的鳞片状羽,且较厚密,头后枕部通常具有短的羽冠。上体通常为黑褐色,头侧灰色,喉白色,具黑色中央纹,其余下体具淡红褐色和白色相间排列的横带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初级飞羽暗灰色,尖端黑色,翼下飞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横带,尾灰色或白色,具黑色端斑,基部有两条黑色横带。体色变化较大,但通过头侧短而硬的鳞片状羽和尾基部两条黑色横带以及宽阔的黑色端斑,亦不难和其他猛禽区别。虹膜金黄色或橙红色,幼鸟为褐色,嘴黑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主要以黄蜂和其他蜂类以及他们的蜂蜜、蜂蜡和幼虫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偶尔也吃小的蛇、蜥蜴、蛙、小的哺乳动物、鼠类、鸟、鸟卵和幼虫等其他动物性食物。通常在空中飞行捕食。繁殖期4~6月,营巢于树上。
短尾鹪鹛Napothera brivicaudata,小型鸟类,体长14~16cm。上体灰橄榄褐色,头顶和背各羽中部较灰,外缘暗棕,最外缘黑色,在头顶和背形成明显的鳞状斑。腰和尾上覆羽橄榄褐色,尾短、暗红褐色,两翅橄榄褐色,翅上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具小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成行排列的白色斑点。眼先、短的眉纹、眼下面和耳覆羽概为深灰色,耳覆羽缀有棕色。颏、喉灰白色具暗褐色纵纹,胸和腹暗棕色或皮黄褐色,两胁、肛周和尾下覆羽较暗、呈暗褐色。 虹膜红色或桂红色,上嘴角褐色,下嘴较淡而沾灰,脚和趾灰褐色。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森林陡峻山边岩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