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 Tibet 景观与生物多样性
胡兀鹫

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也名胡秃鹫,雄鸟体长95~125厘米,雌鸟体长100~130厘米,翼展约235至280厘米,它们的体重约5至7公斤。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头灰白色,有黑色贯眼纹,向前延伸与颏部的须状羽相连。后头、颈、胸和上腹红褐色,后头和前胸上有黑色斑点。体型一般是雌鸟比雄鸟稍大。虹膜淡色到血红色 (外圈巩膜血红色),嘴角褐色,尖端黑色,脚铅灰色。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特别喜欢新鲜尸体和骨头,也吃陈腐了的旧的尸体。有时也猎取水禽、受伤的雉鸡、鹑类和野兔等小型动物。繁殖期2~5月。


了解更多>>
西藏毛腿沙鸡

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les tibetanus,中型鸟类,体长37~45cm。体羽主要为沙皮黄色。喉和头侧橙黄色。头顶、背和胸淡皮黄色或灰白色,具细密的黑色横斑。下胸和腹污白色。尾棕色,具黑色横斑和白色尖端。雌鸟似雄鸟,但颏、喉近白色。胸布满暗褐色横斑。上体、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亦被黑褐色横斑,以背部横斑较粗,往后逐渐变细。中央尾羽较雄鸟延长少。虹膜褐色,嘴灰蓝色,爪暗褐色。主要以青草、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也吃部分昆虫。主要在地上觅食。繁殖期5~8月。


了解更多>>
棕尾虹雉

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鸡类,体长约70cm。雄鸟上体深蓝色,具金属光泽;头顶有一簇冠羽,其羽干裸出;羽端成匙状;眼周裸出皮肤海蓝色;后颈和颈侧红铜色;下背和腰白色。尾棕红色。下体黑褐色。雌鸟通体麻栗色,头和羽冠黑色,尾棕色、具显著的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颏、喉白色;下胸和腹具显著的棕白色羽干纹。虹膜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至暗绿色。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昆虫。繁殖期4~6月。


了解更多>>
斑腿泛树蛙

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雄蛙体长41~48mm,雌蛙体长57~65mm;体型扁而窄长;头部扁平,头长大于头宽或相等;吻长,吻端钝尖或钝圆,突出于下唇,呈倾斜状,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 ,颊面内陷;鼻间距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为眼间距的2/3;鼓膜明显,为眼径的1/2-2/3;颞褶平直而长;舌后端缺刻深;犁骨齿强;前肢细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关节下瘤均很发达;掌突3个,不甚明显;雄蛙第一、二指有乳白色婚垫,有雄性线,后肢细长,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与鼻孔之间;左、右跟部重叠;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足短于胫;指端均有吸盘其腹面有马蹄形边缘沟,第一指吸盘小,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指、趾吸盘背面可见到“Y“一形迹;指侧均有缘膜,第四指缘膜延至掌部;指式为3>4>2>1;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指间无蹼;趾间蹼弱,第四趾外侧趾间蹼达远端两个关节下瘤之间,其余各趾以缘膜达趾端,外侧间蹼不发达;关节下瘤很发达,一般外侧2趾的趾基下瘤明显;内蹠突扁平,外蹠突甚小;背面皮肤光滑,有细小痣粒;体腹面有扁平疣,咽胸部的疣较小,腹部的疣大而稠密。背面颜色有变异,多为浅棕色、褐绿色或黄棕色,一般有深色“X”形斑或呈纵条纹,有的仅散有深色斑点;腹面乳白或乳黄色,咽喉部有褐色斑点;股后有网状斑 卵: 卵白色,卵径1.5mm左右 蝌蚪: 第33~36期蝌蚪全长平均42mm,头体长13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85%;背面黄绿色、棕红色或橄榄绿色,尾部散有深棕色斑点;体短,前窄后宽圈,尾肌弱,尾鳍高而薄,尾末端细尖;唇齿式一般为I:3+3/1+1:Ⅱ,上唇无乳突,下唇乳突一排,参差排列,在中央部位缺乳突,口角处有副突。

参考自《中国两栖类》。


了解更多>>
戈氏岩鹀

       戈氏岩鹀Emberiza godlewskii,体长约17厘米的鹀。似灰眉岩鹀但头部灰色较重,侧冠纹栗色而非黑色。与三道眉草鹀的区别在顶冠纹灰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淡。各亚种有异,南方的亚种yunnanensis较指名亚种色深且多棕色,最靠西的亚种decolorata色彩最淡。幼鸟头、上背及胸具黑色纵纹--野外与三道眉草鹀幼鸟几乎无区别。虹膜深褐色;嘴蓝灰色;脚粉褐色。


了解更多>>
大草鹛

大草鹛Babax waddelli,中型鸟类,体长31~34cm。上体灰色具粗著的黑褐色条纹,腰和尾上覆羽纵纹不明显。颊和耳羽灰色,髭纹由黑色点斑组成,其间杂有灰色。颏、喉和上胸灰色具细的黑色羽干纹,嘴较长而下曲。虹膜灰白色或黄色,嘴黑色,脚黑褐色。主要以甲虫、象鼻虫、金龟子、金针虫、步行虫、蛴螬、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通常繁殖于海拔3300~4200m处的高原灌丛地带。


了解更多>>
野牦牛

       野牦牛Bos grunniens,别名野牛、旌牛,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外形像野牛,但体型较矮小,体重约500kg。四肢粗短,蹄大而宽圆;除脸面部及体背中央的毛短外,其他部位均长有长毛,此为牦牛之显著特征。体毛黑褐色,喉及腹部长毛棕黑色,尾毛黑色。以莎草、针茅、绿绒蒿和垂头菊等为食;爱饮水,冬季则啃食冰雪;8~11月发情,孕期9~10个月,每胎1仔。


了解更多>>
藏羚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i,别名独角兽、长角羊、藏羚羊。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与其他羚羊相似,唯其雄兽角甚长且几乎笔直,唯角尖微向前曲,远望侧面,两角几乎重叠,以为仅有一角,故有“独角兽”之称。鼻端两侧膨胀,呈半圆形;尾短小而尖细。雄兽前额有“u”形暗褐色斑纹,颈背和体背浅红棕色,向腹面逐渐转为白色,故颈下、胸、腹及四肢鼠蹊部为白色。四肢外侧同体背色,母羊前肢有黑褐色纵纹。食物主要草类为主。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