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自治州 景观与生物多样性
家麻雀

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小型鸟类,体长14~16cm。头顶和腰灰色,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颏、喉和上胸黑色,脸颊白色,其余下体白色,翅上具白色带斑。雌鸟头顶和腰灰褐色,背淡红褐或土红褐色具黑色纵纹,具一土黄白色或淡土黄色眉纹,两翅和尾暗褐色,翅具淡棕色羽缘。颏、喉、胸淡灰色或灰白色、微沾黄褐色,胸和体侧灰色较暗浓。腹至尾下覆羽淡灰或灰白色。 虹膜暗褐或暗茶色,嘴黑色或褐色,脚淡肉褐色或皮黄色。主要以谷物、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繁殖期4~8月。 


了解更多>>
矶鹬

       矶鹬Tringa hypoleucos,小型鹬类,体长16~22cm。嘴、脚均短,嘴暗褐色,脚淡黄褐色具白色眉纹和黑色过眼纹。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并沿胸侧向背部延伸,翅折叠时在翼角前方形成显著的白斑,飞翔时明显可见尾两边的白色横斑和翼上宽阔的白色翼带,飞翔姿势两翅朝下扇动,身体呈弓状,站立时不住的点头、摆尾。幼鸟似成鸟非繁殖羽,但羽缘多缀有皮黄色,跗蹠和趾灰绿色,爪黑色。虹膜褐色,下嘴基部淡绿褐色。主要以鞘翅目、直翅目、夜蛾、蝼蛄、甲虫等昆虫为食,也吃螺、蠕虫等无脊椎动物和小鱼以及蝌蚪等小型脊椎动物。常在湖泊、水塘及河边浅水处觅食,有时也见在草地和路边觅食。繁殖期5月初至7月末。


了解更多>>
灰卷尾

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大小和黑卷尾相似,体长25~32cm。尾长、呈叉状。通体灰色,额黑色富有光泽,下体一般较上体淡而少光泽,尾长而分叉、呈叉状尾。虹膜绯红色或橙红色,嘴、脚黑色。要以蚂蚁、蜂、牛虻、龙虱、蠼螋、金龟子、甲虫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杂草种子和植物果实等少量植物性食物。殖期4~7月。在海南岛4月中下旬即开始营巢活动,多数在5月初开始营巢。


了解更多>>
灰背伯劳

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中型鸟类,体长22~25cm。头顶至下背暗灰色,腰和尾上覆羽棕色,尾黑褐色具浅棕色羽缘。两翅黑褐色,前额基部、眼先、眼周、颊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在淡色的头侧甚为醒目。下体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色。虹膜棕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基部灰黄色,跗蹠黑色。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常见食物种类有金龟子、甲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此外也吃小鸟和啮齿动物。繁殖期5~7月。


了解更多>>
黄鹡鸰

黄鹡鸰Motacilla tschutschensis,体长15~18cm。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或草绿色,有的较灰。头顶和后颈多为灰色、蓝灰色、暗灰色或绿色。额稍淡,眉纹白色、黄色或无眉纹。有的腰部较黄,翅上覆羽具淡色羽缘。尾较长、主要为黑色,外侧两对尾羽主要为白色。下体鲜黄色,胸侧和两胁有的沾橄榄绿色。有的颏为白色。两翅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具黄白色端斑,在翅上形成两道翅斑。虹膜褐色,嘴和跗蹠黑色。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地上捕食,有时亦见在空中飞行捕食。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河边岩坡草丛和潮湿的塔头甸子中的塔头墩边上,偶尔也见在村边居民柴垛中营巢,巢隐蔽甚好。


了解更多>>
红嘴鸥

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中型水鸟,体长35~43cm。夏羽头和颈上部咖啡褐色,背、肩灰色,外侧初级飞羽上面白色,具黑色尖端,下面黑色。其余体羽白色。眼周白色,飞翔时翼外缘白色。嘴细长,暗红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变为白色,眼后有一褐色斑。嘴鲜红色,先端略缀黑色。幼鸟和成鸟冬羽相似,但枕缀黑褐色,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尾白色,尖端具黑色横带。嘴和脚暗肉色或粉红黄色,次级飞羽具黑色横斑。主要以小鱼、小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苍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他小型动物尸体。繁殖期4~6月,常集成小群在一起营巢,营巢群从几对、十几对到近千对几种在一起繁殖。


了解更多>>
红头潜鸭

       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中等大小,个体较赤嘴潜鸭小,体长41~50cm,体重0.5~1kg。雄鸟嘴尾铅黑色,头和颈栗红色。上体灰色,具黑色波状细纹。胸黑色,腹和两胁白色,尾黑色。雌鸟头、颈棕褐色,胸暗黄褐色,腹和两胁灰褐色,杂有铅褐色横斑,其余同雄鸟。虹膜黄色,嘴淡蓝色,基部和先端淡黑色,跗蹠和趾铅色。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叶、茎、根和种子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小鱼和虾等动物性食物。繁殖期4~6月,通常在越冬期间即已成对。


了解更多>>
红隼

红隼Falco tinnunculus,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型猛禽,体长31~38cm。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黄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湖哦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脚、趾黄色,爪黑色。雌鸟上体从头顶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幼鸟和雌鸟相似,但斑纹更粗著。虹膜暗褐色,嘴蓝灰色,先端黑色,基部黄色,蜡膜和眼睑黄色,脚、趾深黄色,爪黑色。主要以蝗虫、蚱蜢、吉丁虫、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繁殖期5~7月。


了解更多>>
自然 · 科学 · 创作
中国植物志
中国野鸟图库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四川省林草局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四川动物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两栖类
湿地国际·中国
成都观鸟会
朱雀会
荒野新疆
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阿拉善基金会
创绿家
精嘉
博冠
jaket
安迪维特
奈特科尔
鼎星科技(北京鼎星科技有限公司)
Tragopan
InternChina
成都博物馆
成都植物园
四川美术出版社
自然圈
尼诺艺术
©2016-2021  成都山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照片数:8119      视频数:1462